7月18日,由上海市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上海大学海派文化研究中心和上海翻译家协会共同发起的《海派文化丛书》英译项目启动仪式在上海大学举行。由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牵头成立的上海文化贸易语言服务基地(Shanghai Language Services Center for Cultural Trade)将组织杰出译者承担该丛书的翻译工作。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东、上海翻译家协会会长谭晶华、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级翻译学院院长柴明颎教授和高级翻译学院笔译专家姚锦清教授等出席了启动仪式。
2010年推出的《海派文化丛书》共计33册,由上海40多位专家、学者、记者和知名作家撰写,从多个角度对海派文化进行了全面介绍。为使“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成功“走出去”,《海派文化丛书》英译项目将采取“作者译者面对面”的全新翻译模式,由高级翻译学院姚锦清教授带领外译经验丰富的杰出译者共同完成。首批入选《海派文化丛书》英译项目的共四本书,即《上海女人》、《上海先生》、《上海人吃相》和《墙?呼啸》。探索译介新模式,助推文化走出去围绕成功推介海派文化精华这一核心目的,《海派文化丛书》英译项目的主办方、丛书作者和高级翻译学院译者团队经过多次协商,决定采取“作者译者面对面”的新型翻译模式。在译前准备阶段,译者代表团曾赴上海大学参加于7月2日至10日举行的“海派文化周”系列讲座,通过海派文化专家的讲解与介绍,译者对丛书创作背景、内容和精神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将占据主动权,在不影响原作精神的前提下,根据读者需要在译文中适当进行重新构思,以使译文能够真正传达原作精神,沟通中外文化。
据了解,这种新型翻译模式并不是翻译项目的常规操作。对此,姚锦清教授表示,主办方和丛书作者之所以能够接受这一新型翻译模式,是因为他们清楚地认识到了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关键作用。“翻译不是简单的文字转换,而是信息的传递与文化的沟通。既要保留原汁原味的上海风情,体现海派文化的特色,又要打破文化障碍让英语读者读得懂,并喜爱海派文化,这绝非易事。因此,译者需要与作者保持交流,同时又要谙熟西方文化,在保留文化异质性的同时,兼顾内容的可读性。”为此,高级翻译学院译者团队不但要在作者帮助下对书中信息仔细考证,必要时还会采取调查和走访的方式,边学习,边理解,边翻译。姚教授补充道,“要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但我们已经做好了充足准备。海派文化是一个点,但中国文化‘走出去’则是一个长期命题。我们希望对这一项目操作模式的探索,能够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做出积极贡献,并推动国内语言服务业的发展。”
正在努力创建中,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