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同行都在使用奇网校

Online Service

商会校:关于微课的饕餮大餐

发布时间:2018-02-23 13:50:36

在如今信息化教学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更要关注网络化思维在现代职业教育理念中的嵌入与运用,从而提高教育教学的广泛性和有效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可持续的多元发展。而“微课”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一种,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学生可以利用固定及移动终端学习并互动。

《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指出:教育要为了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在上海市“十二五”改革和发展规划目标中也指出:要培养学生成为能适应工作变化的知识型,发展型技能人才。所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模式迫在眉睫。

在这个大背景之下,学校的微课开发在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也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旨在拓展目前商贸类专业学习发展的渠道。

E时代教育,打造“清荷品质”

当“微课”成为了E时代教育的时尚关键词时,学校首批推出的十五个微课已经悄然杀青,未来将预计推出“一百个”,时长均在十分钟左右。和目前网络上的部分微课流媒体有所不同的是:这十五个微课均有主讲老师的出镜,而并非是纯粹用PPT加配音或者是视频加解说的形式。

如:商金教学部倪俞莎老师的一袭短款红色西装颇显干练,她手持minpad,款步镜头前,带领学生进入她的《玩转微理财——当银行恋上微信》微课堂。英语教学部的姐妹档:何丹、夏莹老师的微课《海淘,准备好了吗?》属于趣味外语类,她们的着装也有点今年流行的“英伦学院风”,两人端坐在镜头前,气质堪比电视台女主播。谢隽老师身穿带有他lucky number的篮球队服,挎着篮球,形象帅气可爱,他的微课《无规则不篮球,无规矩不方圆》,在体育规则中渗透德育教学。相信未来那些移动终端前的学生们,也会被微课视频中老师们的个人魅力所感染。

教育要做到“目中有人”,微课也应当是如此。学校在推出微课的同时,也推出了一位位独具个性、风采各异的老师。

上海市中职语文中心组副组长郑洁老师每次来参加学校微课设计研讨会都会感觉很兴奋,她说,每个题目都是那么地吸引人!还用了“四个味”来巧妙地点评学校微课的特点,那就是“商味”、“趣味”、“风味”、“品味”。微课选题既有关注到商会校专业特点,如:宋圣依老师的《最古老的计算器》、张琦老师的《比特币在跳跃》等,也关注艺术美育,如:王百灵老师的《火把节的欢乐》、董家苏老师的《透过“晚餐”看本质》、陈文渊老师的《动画的奥秘》等,还关注传统、关注中国、关注脚下这片土壤里所孕育出的海派文化。这些微课的设计都有利于学生心智体能综合素养发展,有利于学生积极人格构建,富有“清荷品质”!

“微课将会是遗憾的艺术。”郑老师的这句话也令在场的所有人记忆犹新。确实,微课一经推出就会固化,前期的脚本构架、台词设计、动画制作,拍摄时的场景布置、灯光调控、镜头表现,如此种种都是后期剪辑制作时难以修复的,所以微课的创作更考验团队的合力。

“归属感”满格,团队合力效应

微课是学校一、二课堂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一个落脚点。乔校长指出:一课堂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扎扎实实推进教学做一体的专业教学。二课堂以激趣为主导,以自主选课为基础,轰轰烈烈开展终身受益的素质教育。一、二课堂的贯通是为了学生的终身发展。微课也是学校示范校建设项目四下的三级子项目,范荣老师也在其中倾注了很多的心血。

为了配合微课项目的顺利实施,学校成立了由发展规划处主任王洁老师领衔的微课项目小组,这个团队要紧随每一个微课的设计、拍摄、后期、修改等环节。王洁老师对学校微课的打造理念十分清晰,她会引导老师搭建出好的脚本框架,在给年轻老师提出建议的同时也鼓励他们坚定自己认为正确的构想,不要轻易地被左右。在现场,她也是许多老师的“定心丸”,身上有一种令人心安的气场。冯志军老师作为微课小组的核心成员,在微课脚本定稿前会不断地和老师进行个别化沟通,从老师有了微课主题设计的“初心”到成品诞生的整个期间,他都倾入全力。钟华老师虽然是挂职锻炼的见习组员,也时时关心老师们的拍摄需求,十分的细腻和周到。

在二号楼四楼的多功能录播厅里,每一回都是当胡萍老师维持好秩序,王正宇老师找准好机位,尤海珣老师核对好脚本,王臻老师打造好妆容;李老师调节好灯光后才能喊出那声“ACTION!”,开始拍摄。或许对初次进入这个录播厅拍摄的老师来说这一切都充满着新鲜感,但对于微课项目小组的成员们来说,他们将要把这些工作重复完成一百多遍,这是需要很强大的团队凝聚力的。

在镜头前可能看到的只是一位教师的身影,但在他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智囊团”群策群力。财会教学部的团队凝聚力令拍摄现场的众多人感触颇深,在吕凡老师的微课《发票“110”》的拍摄现场,教学部副主任龚如燕老师在摄像机三脚架后为她默默地做了全程的场记。吕老师微课的一大亮点是在实训室拍摄一段学生的情景剧,原本以为拍摄学生会有些难度,做好了NG多次的心理准备,却没想到格外地顺利,除了学生颇具表演天赋之外还要归功于财会教学部年轻的徐欣老师,是她的热情带动了学生快速入戏。王琳老师的微课题目叫《10块钱去哪了?》,她自己做了一段“可萌可萌”的flash动画插入其中,但故事的设计可是整个教学部老师们的智慧结晶,王老师还力邀学校二位年轻教师充当这个flash动画角色的“声优”,到底会是谁配的音呢?在此不多做“剧透”。

还有一种团队合作是在师生之间,在学生科林樑老师的微课中,他自己扮演的是一位父亲的角色,学生就充当他的“女儿”。父亲向女儿娓娓道来有关萨克斯的故事,女儿要不时地做出回应,台词量较大。不过这位女同学凭借娴熟的演技以及和林老师之间默契指数极高的配合,轻松地驾驭了整个拍摄过程。商金教学部的鲍建宁老师,他的微课叫《铁轨上的霍尔城堡》,其灵感来源于宫崎骏的一部动画片《霍尔的移动城堡》。他邀请了近十名自己班里的学生和他一起完成拍摄,学生平日里很少有机会看到带了自己近两年的班主任穿着西装,气质清新地出现在眼前。因为一个下午通常会安排几场微课的拍摄,鲍老师生怕学生饿着肚子回家,还特地请他们上馆子,点了一桌子的菜。他在微信朋友圈分享了自己拍摄的感触:最想说的两个字就是“感谢”,感谢微课小组,拍摄公司,商金教学部,还有……那些吃得饱饱的可爱的学生。刚“晒”好图,却不料发现朋友圈里还有一位同时和他有一样有类似“土豪”举动的老师,那就是……笔者。

基础教学部的我,微课题目是《宋徽宗考题拾趣》,邀请了班中五位女生一起拍摄,在脚本撰写时,她们竟主动要求“加戏”,所以不得不给她们量身定制了两大段台词,这让摄制人员捏了把汗,最后却只因其中一个女生把台词“我知道了!画上蝴蝶不就好了。”误说成“我知道了!画成蜜蜂不就好了。”NG了一回就顺利通过了,远比我个人的部分要顺利。这段NG镜头里夹杂着拍摄时的欢笑声和师生间培养了三年的默契和感情,成为了特别弥足珍贵的花絮,最后我们在釜山料理举行了“杀青庆功宴”。

在采访王洁老师时,她说希望老师们能在微课的创作过程中寻找了一种“归属感”,无论老师的微课拍摄是一种怎样的团队合作形式,一定会收获满满的“归属感”。

线下“实体课”,线上激发意趣

一个教育新形式的产生必定伴随着置疑,有人觉得中职学生原本知识体系的整体构架就相对薄弱,像“微课"这样把知识碎片化的教学形式会不会更加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搭建。但当王洁老师描绘了学校“微课”发展的未来蓝图后,就可以完全打消这种顾虑。

比如基础教学部的茅智勤老师,她在微课《探秘造梦》的拍摄过程中,很讲究情境的渲染,当学生们缓缓地闭上了眼睛,跟随她的话语进入一场场瑰丽的梦境时,心理学上关于“梦的解析”的话题也就如此展开了。若是移动终端前的学生通过这短短的十分钟微课对心理学萌发了兴趣,意犹未尽,他们也能在一年级开设的心理健康“实体”课堂中和茅老师一起探究心理学的奥妙,建构起完整的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体系。

所以“微课”的未来,将可能发展成学生先通过线上的微课视频激发意趣,然后可以在线下的“实体”课堂中展开探究性学习。传统“实体”课堂以年级、专业划分,微课可以转为一种“社区化”的学习模式,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但有着相同兴趣的人可以上着同一堂课。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说不定都可以在这个“学习社区”中体验乐趣,觅得知音,获取幸福。

一顿关于“微课”的饕餮大餐,已烹饪出十五道风味各具的“佳肴”,在大家期待垂涎之际,后续的微课也将很快进入拍摄,就请耐心等待这场“微课盛宴”的开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