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中国五千年的文化瑰宝,逐渐成为一种时尚,走进我们的思维,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太极。太极并不仅仅指我们所理解的太极拳,它还包含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哲理。这一哲理可以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帮助人们启迪智慧、正视事物的发生、发展与结果。
目前太极拳已传播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更科学、更简便易行的养生方式。太极拳在全世界受到这么多人的关注,更主要的原因是它的内涵丰富。太极拳可以说是“大器晚成”,在经过中国文化几千年的孕育,到了明清以后中国的儒学、佛学、道学融合一体以后才应运而生。
儒家文化是立命之学,涉及伦理、道德、行为等规范,更高的境界是太和至中。太极拳便是通过这种修炼方法,让人的身心和谐,人与社会和谐。在太极拳修炼中要做到舍己从人,谦虚礼让,不丢不顶。中庸守正。道家是修身之学,讲的是清静无为,道法自然。意即一切顺其自然,我们的生命活动也要自然,精气神的运动亦要回归自然之态。佛家是灵性修养,讲的是不空之空为之空,太极拳就是要让人在练功、练拳、推手这些动作中去体会不空之空的境界。
很多人对太极的认识就是太极拳的套路,上学时期也都学过24式的套路。练习太极时老师说,这个手要怎样摆,脚要怎样放,基本上就是这些姿势、肢体动作。太极拳虽然学的人越来越多,但它的内涵却越来越少,甚被错解为只适合年老体弱之人。实际上,太极拳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才练的武术,它是一种实证方法,通过练功、练拳可以悟到很多道理。
太极虽分很多家,如,陈式、杨式、吴式、武式、孙式等,各家都是按照某一时期,以及太极拳编创者个人练拳心得而成为一家, 但都不离太极核心“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大多数太极爱好者普遍以太极拳的套路为入门,这只是太极的一个载体,一种表现形式,通过这个载体形式让我们将太极的理法贯穿到生活上。太极的习练是要讲法的,先讲内功心法、劲法,具体练拳则要讲方法,神意气的运动,由法及理,再到太极思维。正如:《十三势歌》谈及“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太极拳可以说是一种运动量极大,消耗量极小的运动。原因是参与运动的组织器官很多,但它讲求用意不用力,动作又都是走圆的,所以体能消耗很小,这也是世界上有这么多人喜欢太极的原因。它是圆通的,并是一种更真实,更能与生活结合的学习,可运用到日常生活中并指导我们的行、走、坐、卧、立。我们学东西一定要和生活结合,这样的学习才有现实意义。如果学的东西太玄太虚,和生活不结合,这些东西便属于玄学。
我们日常应怎样运用太极养生呢?其实养生就是使我们的生命活动回归自然,我们要认识自己的生命活动规律,谨记不要破坏它,这就叫养生。人是形、气、神三为一体的有机整体。《淮南子》中说“夫形者,生之舍也;气者,生之充也;神者,生之制也。”就是说,形体是人的生命活动的基础,神是生命活动的主宰,气是生命活动的特殊物质,它充斥周身,把形和神结合成一个统一体。形体要精气充足,神要凝,心要静,这是我们现在人非常需要的。如果我们神散了,气一定也是散乱的,精神和身体一定不会好。神一定要凝,凝方能明,明方能定,定方能静,静方能虑,虑方能得。练太极就是要练我们的神清气爽、心静意明。我们常说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就是要将我们的形体的上下、左右、前后连成一个整体。我们行、走、坐、卧时,如能将太极“外三合”,肩与胯合着,肘与膝合着,手与脚合着加以运用,形体则自然成整体矣。我们平日工作时,如果神不丢,有神光照着心和气,保持意识的清明与灵敏,就是太极“内三合”,神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劲合的运用。
一个人有没有精神关键就在头,人稳不稳,关键还在头。太极的“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气沉丹田”,就是利用地心引力的原理让我们在自然、本身具足之态中将形体调正。正所谓“形正则气顺,气顺则神凝”。另外,太极讲求“舍己从人”,如同老子的“上善若水”。永远是流通的、开放的、包容的、不执着的,这就是太极智慧。它不是用口来谈的,而是要通过实践证悟的。
太极拳与其他武术不同,不要盲目苦练,真正的太极拳就应该要用心去练,一定要站在太极这个角度从本原来练。所谓“仔细留心向推求,曲伸开合听自由。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正是为应此理。
正在努力创建中,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