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说过,求知是人类的本性。能够得到学习知识的机会,按理说应该是一件使人感到快乐和满足的事。但是当今社会,中小学生厌学的情况却越来越普遍。面对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许多家长真是看在眼里,心急如焚,要么不断给孩子施压,要么干脆觉得自己的孩子天生就不是上学的料,无可奈何而放任自流。
中小学生厌学真的是个别孩子天生的吗?还是我们误解了孩子的天性?
近来对中小学生厌学的研究越来越多,也得出了一些合乎实际的结论。其实中小学生厌学,无外乎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找原因:
首先,社会环境的影响。马克思哲学告诉我们,人是社会性动物,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中小学生生活在社会中,接触到的社会影响,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学习态度和感受。现今时代,网络和电视普及迅速,各类不良文化的广泛传播,对中小学生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不可忽视,许多中小学生从小就迷恋一些游戏、偶像、综艺里的生活方式,向往个性自由、主角光环、好逸恶劳的生活。渐渐就失去了正确的学习心态。
其次,家庭环境也会有很大的影响。当许多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学习不努力,不认真的时候,实际上忽略了自身的榜样作用,现在很多家长实际上也充满了惰性,回到家里,上网看电影网购,很少学习,这样的家庭氛围使孩子觉得学习是辛苦而劳累,毫无意义,不快乐的。如果孩子回到家里,家长都在玩,唯独自己要努力学习,心里肯定很不平衡。
再次,学校的教学方式也有很重要的原因。如果教学方式很枯燥,教学内容单调重复,学习负担过重,学生每天的生活就是十分枯燥和疲劳的,更不必说去体会和发展求知的本性了。
更后,当然也有中小学生自身的原因,人人生而平等,却生而不同。有的孩子从小就有梦想,并且对未来有所憧憬,懂得要努力奋斗和争取,有的却浑浑噩噩,全靠家长和老师的强迫。外因毕竟要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所以,家长和老师的逼迫并不能取得好的效果,反而会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
那么,中小学生厌学怎么办?
引导中小学生正确地认识学习的重要性,重要性的阐释不能太泛泛而谈,可以很具体地,从学生的具体生活出发,比如吃喝玩乐引起快乐,这种快乐怎么能持久?社会上没有不劳而获的情况。实实在在地引导孩子去想,什么样的生活是他们想要的,那样的生活是不是可能实现的?怎样实现?在更后一个问题的展开中引入学习的重要性。
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等于引导中小学生认识到学习的目的和动机。当然,这还远远不够,更需要的是学校教学方法的改进,使中小学生能够在学校学习中感到实实在在的乐趣,愿意去学,喜欢去学。
至于家长,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尽自己所能地去树立一个好的榜样。即使不能给孩子的学习上有所帮助,至少在学习态度上可以有所帮助。比如营造一种勤奋融洽的家庭氛围。
中小学生厌学实在是一个令家长老师孩子都头痛的问题,但是如果我们能切实找出问题的原因,努力改进,肯定能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的。
正在努力创建中,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