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同行都在使用奇网校

Online Service

“传统文化”类作文写作指津

类型:中学辅导
发布时间:2018-02-24 12:55:51

打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每一项传统文化都如闪亮的珍珠熠熠生辉,音乐、书法、节令、诗词、武术、中医……每项传统文化中都传承着中华民族的精神,蕴藏着中华民族的宝藏。请以“传统文化里的__________”为题写篇作文,不少于600字。 

【思路导引】 

1.运用传统文化素材写作,要学会筛选。 

中国的传统文化灿若星河,唐诗宋词、书法篆刻、京戏脸谱、皮影艺术、中华武术,还有传统节日的各种风俗礼仪等,举不胜数。写作时,首先要筛选出自己熟悉的,不能一知半解,更不能张冠李戴,胡乱搭配;其次还要与作文题巧妙衔接。 

2.运用传统文化素材写作,要学会融合。 

传统文化素材仅仅是素材,而文章是作者丰富情感的表达,二者只有天衣无缝地融合在一起,才能打动读者。选好了材料,写作时,我们可以写自己学习某项传统文化的过程或者体验,可以写对某项传统文化慢慢消失的担忧,也可以写某项传统文化传递的亲情、友情,如过春节等。 

【写作素材】

1 优良的民族精神 

1.1 舍我其谁的担当精神 

“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孟子,“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都以一种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在民族、国家危难之际勇于担当。 

1.2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勾践选择卧薪尝胆,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车胤囊萤,孙康映雪……他们为崇高理想、正义事业尽心竭力地奋斗,正可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1.3 不负我心的独立精神 

我们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铮铮之语中感悟了“谪仙人”的凛然决心。他曾名纵一时,贵妃磨墨,力士脱靴,却终究不愿为权贵所倾,卑躬屈膝,出卖自己心灵,“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专心于自己的梦想,依赖于自己的本心。 

1.4 不屈不挠的坚守精神 

陶渊明东篱采菊,坚守一份自适;李太白醉酒狂歌,坚守一狂傲;杜子美茅屋疾呼,坚守一份关怀;正是他们执着而顽强地坚守传统、历史、文化、人格、良知,中华民族才得以血脉相传、生生不息。 

2 优秀的道德品质 

中华经典古文中承载着“仁、义、礼、智、信”的道德伦理观,品质美的力量是巨大的,在审美与审丑的过程中,使灵魂受到荡涤与洗礼,塑造完美的人格,为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尾生抱柱、曾子杀彘,留给我们一个个重诚守诺的典范;廉颇负荆请罪,顾全大局,与蔺相如冰释前嫌,团结一心,传下知错能改的佳话。 

3 深刻的哲学思想 

中国古代的文人,崇尚宇宙、敬畏自然、思考人生、关注心灵,因此在他们的文章中显现出深刻的哲学思辨色彩,引人深思、值得寻味。教材中有不少充满哲思的佳作。庄子《逍遥游》中“无所待”之后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无拘无束、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体现的正是道家哲学的本质内涵。《秋水》以神奇的想象和极度的夸张描绘了河伯和海若的形象,告诫人们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要宏观地看待问题不做井底之蛙。《邹忌讽齐王纳谏》由生活琐事推及国家大事,由远及近,由小到大,层层深入,强调了类比联系、迂回推理的重要性。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借一次半途而返的游览生发开去,点明“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阐述了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苏轼在《赤壁赋》中由水与月的消长盈虚之变生发出人生须臾、宇宙无穷的感慨,更由此阐明世间万物“变”与“不变”的哲理,传达一种旷达自适的处世哲学。这些朴素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具民族性的内容,既能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意识形态,更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4 凝重的历史反思 

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浩如烟海,体现了凝重的历史反思。这些思考凝聚了先人的智慧,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节选自《史记》的《完璧归赵》和《鸿门宴》,让我们了解到在历史事件中人的因素的重要作用。《阿房宫赋》通过描写阿房宫的兴建及其毁灭,生动形象地总结了秦朝统治者因为骄奢腐化不体恤民意而亡国的历史教训,向唐朝统治者发出了勿使后人而复哀后人的警告。苏洵的《六国论》认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并借古讽今“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欧阳修借五代后唐庄宗先盛后衰,先成后败的历史事实,扼要提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论断,精辟透彻,发人深省。苏轼的《教战守策》认为当今之严重危险,在于“知安而不知危,能逸而不能劳”,“天下虽平,不敢忘战”,居安思危,能逸能劳,方可以御不测之患,因而主张平时教民习战讲兵。这些文章无不体现古代历史学家朴素的历史唯物观,他们借古讽今,警示后代应以史为鉴,君明臣贤教化清明才能受百姓拥戴,绵延历史。 

5 高雅的审美情趣 

中华民族对美有独特的感受和追求。文学大师们在一篇篇精美绝伦的文字中为我们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归去来兮辞》表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愉悦、淡泊之美;《赤壁赋》在清风、明月、饮酒、赋诗的诗情画意中流淌着旷达和超然的情怀之美;《项脊轩志》满载着归有光“多可喜,亦多可悲”的细腻真挚的亲情之美;《祭十二郎文》饱含着骨肉分离字字血泪的至爱亲情之美;《石钟山记》凝聚着清雅、深沉之美;《孔雀东南飞》歌颂了爱情忠贞之美;《陌上桑》赞颂不为权势所屈敢于斗争的秀外慧中的女性之美……这些空灵而丰富、至真而至纯的审美情趣,无不体现出深沉的美学积淀。 

【精彩范文】

传统文化里的坚守

雨落芭蕉,帘卷西风,历史如奔腾的长河悠悠而去,而那些传统文化如同珍珠一般,留在了沙滩上,也留在了中国人民的心中。作为中国人,我们会用心去坚守,这一代代的坚守,汇成了生生不息的民族魂。 

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那大红色的窗花里。刀起刀落间,纸屑飞扬。儿时,小小的我爱托着两腮,饶有兴趣地看奶奶灵巧的手把那大红色的纸镂成一幅繁华的图案。纸屑飘摇在她的袖口、指尖,一条将要跃起的鱼逐渐呈现在纸上。“真好看。”我爱不释手。奶奶欣慰地看向我,眉宇间藏着淡淡的愁:“这窗花剪纸是中华传统艺术里的一宝,里面有浓浓的年味,有浓浓的中华情……可惜,不知道还能不能传下去。” 

在奶奶的熏陶下,我小小的手拿起剪刀,成为这剪纸文化的又一代传承人。奶奶请放心,我会用我的坚持让窗花艺术发扬光大的。 

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那古色古香的二十一弦里。我被眼前古筝那饱满沉稳的色彩、精致绝伦的雕花、行云流水般的刻字深深折服。筝上的二十一根弦清一色的淡雅,老师十指轻捻,乐声似天籁般流淌。当钢琴的黑白键逐渐取代了古筝的二十一弦,谁能看到它背后隐藏的淡淡泪痕?清风徐徐,裙裾飘飘,我指尖轻触,奏一曲《梅花三弄》表志趣,赋一章《高山流水》觅知音。嵇康的《广陵散》早已失传,谁还能同伯牙子期一样懂这华夏古老的琴音? 

每个周末风雨无阻,我都会去老师那里学习。我深陷于古筝的魅力中,老师与我们一起合奏,我深信这种坚守,不仅是愉悦我们的心情,更是坚守着中华的古韵。 

对传统文化的坚守,在那精致华美的戏服里。外公外婆喜欢听京剧,于是我就学会了哼唱京戏。摆起兰花指,迈出凌波步,唱一曲《贵妃醉酒》:“海岛冰轮初转腾,见玉兔又早东升……”这悠悠京腔,醉了外公外婆。外公早年买了一套京剧正旦服,如今将它送给了我。“丫头,京剧可是我们的国粹,你天生一副好嗓子,坚持着好好练,可不能辜负了这戏服,糟蹋了国粹。”外公将这戏服和头面递给我,语重心长地嘱咐着。我郑重地接过来,对外公笑。 

在这个流行音乐风靡的时代,我能做什么?也许什么都不用做,只需要默默地坚守,用心唱好每一句戏词。 

天涯海角,每个角落都会有守护着中华传统的华夏儿女,连成一个红红的中国结。飘扬的中国结世代相传,汇成厚重古老的中华魂,生生不息。 

教师点评: 

作者成功地选取了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这一角度,这不仅是一个人的坚守,更是一个民族的坚守,立意深刻,让人敬佩。 

在材料运用上,作者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人感叹其知识的广博。在写作中,作者不是对材料的简单堆砌,而是不着痕迹地把材料融入了“我”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悟。

小亦可为

冯嘉隆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细小之处,看似微不足道,实际上却是成功的关键。 

学校组织了实践活动,要求我们实地考察并撰写论文,最后评出最佳作品。一路走来,我们秉持一个理念——“小亦可为”。 

选择考察内容——小亦可为 

“既然打算研究四合院,那我们不如从建筑人手。”一位同学胸有成竹地说,“这个题目下内容丰富,一定可以拿奖。”另一位同学连忙摆手:“不行,还是选民俗一类的内容更丰富。”二人说着便争吵起来,争得面红耳赤却没有结果。我坐在他们旁边,望着网上海量的选题,不知如何抉择。忽然,“影壁”一词钻入我的脑海,就是它了!可当我向他们提出这个选题时,这个皱皱眉,那个摇摇头,另一个叹口气说:“冯嘉隆,你这个选题太小了吧?”我自信地笑了:“小亦可为。”的确,小中能见大义。我们在随后的考察中,发现小小的影壁竟蕴含了北京四合院的文化精髓。 

进入民居考察——小亦可为 

我们翻阅手中的资料,正在探讨去哪里研究影壁,大家异口同声地回答:“故宫。”我看着照片里金碧辉煌的建筑、精美绝伦的装饰,也觉得故宫是首选。可在故宫里,我们收获甚少。翻看我们拍摄的照片,我一时没了主意,密密的汗珠布满额头,手心里也是汗:究竟去哪里找我们想要的资料呢?也许故宫太大了吧,不如去找找“小”。我们离开故宫,从“小”处探寻——走访普通民居。通过采访、调查,发现市民居住的小小四合院才是我们真正想要了解的。这里的影壁没有皇城的威仪,却饱含着深厚的民间文化。看来,小亦可为,小中能见深。 

考察过程中,我们总是从细节人手,在细微之处精益求精,做到尽善尽美。最后撰写论文阶段,我们一遍又一遍地修改,同组的成员已经疲倦得不耐烦了,我还在订正错别字,修改语病。因为我知道,小亦可为,“小”能决定成败。终于,我们被评为优秀小组,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我知道,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对“小”的选择和坚持。 

小,并非微不足道,它充满价值,充满意义。只有做好“小”,才能实现“大”。 

教师点评: 

通读全文,透过两个小标题能够清晰地看出作文的构思:小作者着重选取了综合实践的选题和考察过程两个部分作为主体内容,并且巧妙地将两部分的立意统一于“小亦可为”的要点上。注意挖掘细微小事的价值和意义,这与众多以社会实践为素材的习作相比,可谓在观察角度上推陈出新。尤其结尾两段,小作者能够对社会实践的全过程进行总结反思,体会到“在细微之处精益求精,做到尽善尽美”,选择对“小”的选择和坚持能够铸就成功,并从切身经历中感悟到“小”与“大”的辩证关系:“小,并非微不足道,它充满价值,充满意义。只有做好‘小’,才能实现‘大’。”小小年纪,能有如此深度的思考实为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