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中叛逆性最强的时期,一些在小学时期听话的“好孩子”到了中学后,逐渐发生了变化,变得不再听话或者完全像变了一个人似的。面对此种变化,一些家长或老师不理解,缺乏必要的、正确的引导教育,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不利。因此,研究中学生叛逆现象显得必要而且紧迫。
总体上说来,中学生叛逆行为的表现是:凡是学校或家长要求做的,偏偏不做;凡是学校或家长提醒或禁止做的,偏偏要做。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学生的表现五花八门。在学习方面,上课不听讲,课堂上看课外书、听歌、聊天、玩小刀直尺游戏机等,老师讲话时故意打岔,或者接下音。有问题不问老师或同学,课后作业不认真完成或者根本不做。严重的甚至以考试成绩差为光荣。在生活方面,穿奇装异服,不按中学生着装要求着装,留长发、理光头或者染发,说话带脏字,站队时故意不站好,别人安静自习时他故意大声给同桌讲个笑话并让其他人都听到,故意与人过不去,与社会上无业混混交往,找借口与别人吵架甚至打架,甚至偷盗抢劫。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有些同学表现得轻一些,有些表现得重一些,轻重之间会相互影响。如果班主任不以管理和引导教育,会严重影响班风,导致班级整体成绩大幅下滑。少数严重的学生厌学情绪会越来越重,最终从学校流失,走上社会或者走上犯罪道路。( U7 Z9 r5 d7 D2 |8 k# \7 G
探究中学生叛逆行为,我们发现这些行为源于青少年的叛逆心理。中学生为什么会产生叛逆心理呢?我们知道,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两个明显的变化。一个是内化社会各种思想意识和道德规范,社会属性得到了较大的增强,使青少年能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另一个是逐步成为具有独立人格特征的人。随着这两种变化的发展,由于青少年的认识水平和愿望,常常会与成人的要求和社规范的约束发生矛盾和冲突,因而导致叛逆心理的产生。叛逆心理是青少年在走向成熟的过程中经常发后的一种普遍心理现象,是中学生的思想正在走向成熟的标志。
由于知识的增强和“成人感”的增强,青少年不再事事依赖父母,对老师的话也不完全言听计从。他们对人人对事有了独立的见解,对各种事情会进行分析判断,会有选择性地决定自己的言行。
青少年对事物的认同和接纳,除受个人心理主观因素影响外,还受时尚和同辈群体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好奇心和模仿性较强,他们对新思想、新事物、新风尚比较容易接受,对社会潮流也容易认同。例如,他们喜欢穿着流行的时装,爱听流行的歌曲,爱看流行的书籍,爱用新颖的学习用品等。青少年的这种心理,有人称之为流行心理或时尚心理。在上述内外两种因素的作用下,如若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青少年的愿望和要求得不到满足,或者由于父母和老师未能给予足够的理解和重视,又不注意教育和教学方法,就容易导致青少年叛逆心理的产生。
青春期是身体发育最旺盛的时期,也是心理变化最快的时期。处在青春期的青少年自我意识明显增强。考虑问题常常先从自己的主观意愿出发,常常忘了他人或者集体的利益,因而部分学生进入青春期后,逐渐变得喜欢独来独往,不合群。这种行为上的独立是思想上要求独立的外在表现。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由凡事受他人的指导走向自我独立。但青少年的这种独立意识常是模糊的,无意识的,带有很大的盲目性。有时甚至知道自己的言行是错的,但故意不承认或者还是想试一试,表现出一种盲目的自尊自信。有些人没有认识到自己思想认识上的不足,自己言行的愚蠢和幼稚,反而认为自己的叛逆言行很“酷”。更有甚者,部分学生评判他人言行正确与否的标准不是看是否符合法律规定,是否符合社会道德规范,而是看它是否与众不同,是否够“酷”。在对“酷”这个流行词语的解读中我们发现,其内涵包括冷酷、冷漠、叛逆、与众不同等内容。面对部分学生盲目求酷,有的学生直截了当地说:“有的人总表现出冷漠、自私、狭隘,以致于总是违背常人的意愿,我们说这个人很叛逆。有的人偏要脱离集体,集体的活动不参加或者是看不惯,故意说些冷言冷语或是拒绝别人,以显示其多有个性。这算什么啊?这根本就是一种自私。他自己倒觉得很酷,很个性,可是集体呢?就因为他的酷,跑步时脚步凌乱,口号不齐声音小,内务频频扣分,让其他同学一齐跟着他挨批评。”某影评人甚至更偏激地说:“青春从来就不是纯洁无暇的羔羊,青春从来就只是龇牙咧嘴的野狗”。所谓“龇牙咧嘴的野狗”就是指盲目的反叛和不顾责任和后果的撒野。因此,中学生的叛逆思想虽然有其产生的根源,其叛逆行为有其合理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要认识到它盲目危险的一面,并不能因为它存在合理就不管不问。
正在努力创建中,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