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母亲的心头肉,母亲是孩子可以随时依靠的港湾。近年来,媒体不断报道出母亲为子女做出的感人事迹,一次次为我们证明母爱的伟大。据北京学大教育研究 员介绍,在邢台有这样一件事,有一位名叫申瑞洋的学生,出生书香门第医药世家,身患先天性小儿麻痹症,生活不能自理,经过自己的不懈努力考上医专,妈妈刘 艳红不辞辛苦和中小学时一样陪读,多年来不离不弃悉心照顾。
书香门第 医药世家 先天疾病
媒体报道,申瑞洋出生在书香门第医药世家,爷爷是教授,和奶奶、叔叔一样都是医生,他爸爸本来也可以成为一名医生,阴差阳错,现在是一名杰出的高中数学教 师。北京学大教育老师介绍,在这样的良好充满书香和医药技术的家庭环境下,申瑞洋对学习一直不敢放松,成绩也一直在班级内名列前茅。但由于做身体康复训 练,学习时间少,成绩才落了下来。
申瑞洋患有先天性小儿麻痹症,据他妈妈说,“儿子出生时难产才留下这个病根,在他小时候去北京和邢台都看过,应该说已经恢复得不错,可以独自行走,并且还在恢复中”。
异地求学 同学常帮助
北京学大教育老师了解,从申瑞洋上学前班开始接触学校生活,为了方便照顾,上学的地点一直是在家附近,这次去邢台上学是离家更远的一次。今年高考过后,申瑞洋考了300多分,这次选择邢台医专,“一是分数,二是身体条件,离家尚算近的,还有就是学医,毕业后可谋得一技之长”。
尽管申瑞洋的身体已经恢复了很多,但并未完全康复,相比于常人,在行动能力等方面还有不少差距,走路时身体摇晃的程度很大。在平日下课,申瑞洋想去厕所, 身边的同学都会主动帮助,“身边座位的同学虽然常换,但不管换谁,只要申瑞洋需要帮助,大家都会伸出援手。”他同学如是说。
妈妈陪读称不辛苦
今年高考后,申瑞洋考上邢台医专,家人商议由妈妈到邢台陪读。“自从孩子生下来,我就一直与孩子在一起。”刘艳红说。北京学大教育老师介绍,到外地陪儿子 读书,需要找租住处,“学校附近虽然近,但每月2000元房租,负担不起,只好距离学校远一些,每月700元,两室一厅,还算可以。”住处安排好,就是交 通工具,申瑞洋上高中时买的电动车运过来了,同时还有一辆自行车。
住处和交通工具按票好后,母子俩每天早上六点起床,妈妈开始准备儿子的早饭,吃完早饭,申瑞洋骑电动车,刘艳红骑自行车,两人做伴一起到学校。北京学大教 育老师介绍,儿子进入学校上课后,妈妈骑自行车返回住处,开始准备午饭,在快放学时,再骑车把做好的饭盒送到学校,等着儿子吃午饭,孩子吃完饭,她再带着 饭盒回家吃午饭。下午临近16时,想着儿子即将结束一天的学习,刘艳红第三次出发,把孩子从学校接回来。“每天3趟,每趟3公里,每天9公里,风雨无 阻。”刘艳红说自己从未觉得辛苦,“这只是作为一个母亲分内应做的事”。
刘艳红每天送上学、送饭、接放学的举动,让学校的很多师生感动,在这中间很多学生都会主动伸出援手,帮助母子俩。对此母子俩都表示,很感谢学校的老师和同学。
北京学大教育专家表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自古至今,母亲的爱都是伟大而细腻的,刘艳红也许只把这些事当做一个母亲该做的分内的事,但却会感动我们每一个人。病痛也许让申瑞洋很痛苦,但他得到了母亲的关怀,体验到人世间无价的至爱,算得上“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正在努力创建中,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