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专家表示,由于文化传承的原因,中国家长的传统思想中有着根深蒂固的一条: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于是,很多父母认为:学习是孩子更重要的事情。这种唯学习论的想法往往导致两种行为趋势:
卓绝种趋势是在孩子还不该学习的年龄就教他学习,逼迫孩子背诵唐诗宋词,学习数学、英文等等。事实上,孩子在儿童早期的主要任务是玩游戏,在玩中培养和开发他们的多种相关能力才是更佳方案,而此时不恰当的硬性学习不仅不会增进他们的能力发展,反而可能形成阻碍。
例如:现在有很多家长对于外语学习很重视,于是让两三岁的孩子提前上所谓的幼儿英语培训,这是很不科学的。我本身是从事学习障碍研究的。在三岁之前,母语体系尚未完全建立的时间段进行所谓的双语教育,可以说是明显的弊大于利,容易导致不同语言体系之间尤其是概念理解、深层阅读的困扰和相互影响。在我接触的个案中,就有很多属于这种情况,严重的有人因此出现语言发展的退行现象。
对此,学而思的老总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反面例子,“在新疆有很多孩子,从小就会说两种语言,可以很灵活地进行切换,那么,这种现象是否可以说明幼儿期的双语教育是很正确的呢?”同济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专家表示,其实,这本身也是一个误区。因为在国外也好、不同民族聚居地也好,那里的孩子学习双语是基于处身其中的双语环境,而非所谓的幼儿期双语教育。在环境中学习语言是更佳的、自然而然的,而我们大多数孩子目前的语言环境是以汉语为主的,在这种环境中,短时间的所谓幼儿英语教育就成了一种人为干扰。
第二种趋势就是只让孩子读书写字,其他事情一概不用做。这导致很多“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他们的身体素质和生活能力都很差;同时,很多孩子缺乏生活能力,学习所需要的技能和素质也无法从生活中迁移过来;更有甚者,有的孩子在强大的学习压力下,还未入学就开始厌学。这样的做法显然是得不偿失的。
小冉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但妈妈更近却发现,小冉看到画笔扭头就跑。经过询问才知道,奶奶更近给妮妮报了个少儿绘画班,每天学习两小时,这对一个4岁的孩子来说过于枯燥,导致原来喜欢画画的小冉,现在一见到纸笔就跑掉。一个本来可能成为天赋的爱好,被奶奶的强制学习变成了厌恶。
因此,同济大学网络教育学院教育专家表示,朋友们一定要注意,不要成为一个唯学习论的家长,这首先是不科学的,其次也是不明智的。它很可能会带来一个与你的初衷完全无法匹配的结果,那就是孩子不仅学习没有学好,其他各个方面也出现了很严重的问题。正如《道德经》中所说的宗旨那样:“强梁者不得其死”,过分的追求只能导致各方面出现的不适。真正关心教育的父母不一定要盲从所谓的起跑线之争,这包括盛行一时的幼儿英语,也包括放弃一切活动只读文化课的盲目做法等。
正在努力创建中,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