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如何在爱中给孩子建立规则?
近来,小天天收到很多家长反馈关于和孩子立规矩的事情,故上周特意邀请天才宝贝资深指导师Sara老师为家长们带来《如何为孩子立规则》的分享。在此小天天也特意整理了本次微课堂的超级干货,分享给爸爸妈妈们~
爸爸妈妈都觉得给孩子立规则很重要,而100个家庭会有100种不同的教育方法,家长永远都是更了解我们孩子的,但是在给孩子立规则前,家长必需调整好心态。
>所有的孩子都有可能出现不当或者错误的行为
俗话说,“圣人也会犯错”,更何况孩子,孩子有些时候的行为出现不当或者错误,都是非常正常的,关键在于我们要如何去引导。
>孩子的行为反映着父母的教育
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就像一张白纸一样,他首先接触的是我们的父母,当我们的孩子不听话,或者是很任性的时候,我们有可能会比较急的去责备我们的孩子,“你怎么这么的任性,这么的不听话,”但是我们有没有停下来想过,孩子的缺点是不是因为我们的原因而造成的呢?所以说孩子的问题大多数都是源于父母,孩子的行为反映着父母的教育。
>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习惯就是素质,影响人格
我们都说行为会影响习惯,习惯会改变性格,性格会收获命运。所以孩子未来的性格会决定他人生的成败,那么要如何才能形成好的性格?那就是要培养好的行为习惯。
>所有孩子都需要管理或者积极的纪律约束
试想如果一个孩子没有经过我们耐心的引导,自动学好的可能性大吗?这个几率当然是很小的,所以可以说我们的孩子都是需要管理或者积极的纪律约束的,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积极的方向去发展,需要给予合适的规则。
什么是规则?
规则就是我们让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如果孩子做了不该做的事情,孩子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和后果。
这里Sara要提醒各位爸爸妈妈,我们在教育孩子需要承担责任后果的时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随意的惩罚他们,用打他们来成为他们的后果。我们要知道规则并不是要限制孩子,而是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当我们用规则去管理孩子的时候,孩子会把遵守规则内化,当规则成为孩子内在的自觉,反而能给孩子增加行动的安全感,因为他们会明白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这样他们做事情会更有规划,更有安全感。可是很多爸爸妈妈更多的是用情绪在管理孩子,若今天心情很好,我们的要求会放松一些,但如果心情不好,那要求就会严格一些,这不是规则,而这样的情况也会让我们的孩子做起事来很心虚,他不知道今天妈妈的情绪是怎么样,从而导致没有安全感,行动不敢进行。所以说合适的规则对孩子的未来会有重大的影响。
现在的教育得到了很好的更新,有些爸爸妈妈特别重视培养孩子的创造力和个性,会给他们提供一个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来释放孩子的天性,甚至发展他们的个性,其实这个出发点是正确的,但是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片面的强调自由而忽视规则的教育,你是否会担心孩子会不会出现一些不良的行为?如果说今天我们给孩子很多的自由,家长可能会担心孩子会不会很任性?当有规则的时候会不会不服从父母的管教?这样有个性的孩子会不会太自我?而自我的孩子都希望别人能听他的,这样是否会影响他与其他小朋友之间的交往?继而人际关系是否因此而变差?这些都是自由的过度让我们开始担心的问题。
另外有些爸爸妈妈可能会偏向于比较传统的教育模式,他们都希望培养出听话的孩子,因为我们都知道听话的孩子比较省心,比较少惹麻烦。要是我们的孩子长期生活在控制范围之内,所有的事情都是规规矩矩的,我们会发现孩子除了父母的指令不敢有其他的想法,孩子只是在完成父母给的任务,缺乏个性。这类型的孩子在行动上或者思维上依赖性都比较强,喜欢请大人帮忙。比如说在生活当中,孩子会说“妈妈你来帮我穿衣服吧”;在课堂当中做手工时,孩子会说“老师我不会”。他们害怕尝试新的事物;当他们遇到挫折的时候,会非常的不安;自我情绪调节的能力也会比较差,长期下去孩子的探索和创新的意识也会慢慢的减弱,所以我们说规则和自由都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天平,我们需要去平衡。
规则内化的5步骤
2-6岁的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程度的自我控制能力,因此我们需要有一些行为管理策略去发展孩子面对行为的自我控制能力。
1设定清楚的限制——提出要求
案例:
有一个孩子每次去商场总想买玩具,卓绝次他跟妈妈说“我要买玩具”,妈妈觉得家里的玩具太多了,所以没有理他。第二次仍是这样,妈妈依旧没有理他,但是孩子的行为并没有因此而停止,反而变本加厉,可妈妈的忍耐是有限度的,一次又一次这样之后,妈妈忍无可忍就爆发了:“你到底想怎么样?”
在这个案例中,当妈妈爆发时,我们的孩子却是非常茫然的,因为在去商场之前,妈妈并没有告诉孩子“我们不可以买玩具”,妈妈没有跟孩子说清楚也就是等于忽视了孩子的需求。我们会发现在生活当中,有的妈妈也会这样,规则没有说清楚,等到事情发生了就开始发火,可是这个时候我们发火有用吗?显然是没有的,所以我们必须要事先说清楚我们的规则,比如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在去商场前和孩子约定“等一下我们要去商场,你可能会看到很多你喜欢的玩具,但是我们不可以买,因为家里面已经有很多了。如果你可以遵守的话,我们就可以出去;如果你遵守不了的话,我们就只能在家里面了。”任何的规则都是需要提前告知的,而不是临时通知的。
但是孩子毕竟是孩子,有的时候即使我们已经提前告知了,可是去到商场,孩子还是无理取闹,一定要买玩具,怎么办呢?这个时候妈妈可以去提醒孩子,“今天我们出门前已经约定好不能买玩具了”,如果孩子还是继续闹下去的话,那我们就需要冷静了。这时也许会有妈妈觉得孩子在商场里面大哭大闹很没有面子,从而去妥协,但是我们会发现,当我们因为孩子的哭闹而妥协的话,孩子下一次会继续有同样的行为去应对或是威胁妈妈。所以这个时候妈妈需要坚持原则,并且提醒孩子,如果再继续这样哭闹下去,我们就需要冷静了,然后可以把孩子带到一个冷静的区域。
什么是冷静区
冷静区就是我们所说的即时隔离,就是当我们的孩子在犯错误或者是情绪过激的时候,让他暂停当下的活动,在冷静区当中思考自己的过错,等他冷静过后我们再进行引导,比如:孩子在去商场前,我们已经约定好不能买玩具,可是去到商场孩子还是很想买玩具,由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哭得很厉害并对环境造成了影响。这时我们就可以把孩子带到冷静区,让他冷静一下。
我们在使用“冷静区”的时候,我们可以做一些什么呢?
>>>>事先制定好规则、发出警告。
比如:案例中去商场前和孩子的约定,“等一下我们要去商场,你可能会看到很多你喜欢的玩具,但是我们不可以买,因为家里面已经有很多了。”那由于孩子很难控制自己的,所以去了商场,还是哭闹着要买玩具,那我们在实施惩罚之前,可以给孩子一次改正机会,告诉他,他现在正在做一件不该做的事情,如果他没有办法立刻停止,那么他必需要去冷静了。
>>>>选择合适的地点
要选择没有玩具、伙伴及电视机的地方,可以是空旷的操场,也可以是楼梯下方,或者是餐厅的一角。但是要注意,不能是一个黑暗的房间,因为这样的环境是没有办法让孩子冷静的,同时也会让孩子感觉到非常的恐惧。
>>>>灵活掌握空间
专家认为在实施冷静区的时间是应该和孩子的年龄相对应,例如:4岁的孩子10分钟就可以了。但是每个孩子是不一样的,这个时间可以由父母灵活掌握的,但是在孩子表示自己错了,会改的时候,我们就应该解除禁闭了。
>>>>让孩子说出刚才需要冷静的原因
当孩子离开冷静区以后,我们需要问孩子“刚刚妈妈为什么要你冷静的原因”,要让孩子自己说出来。
>>>>用积极的态度帮孩子进入角色
在孩子知道自己刚才的错误之后,我们需要用积极的态度去帮助孩子进入角色,我们可以说,“相信你已经准备好去逛商场了,对吗?那我们一起出发吧!”更后妈妈一定要给孩子一个拥抱,告诉孩子“我只是不喜欢你刚刚的行为,但是妈妈是非常爱你”,这点非常重要!
2家长要以身作则
案例:
在德国,有一天一位教授在等红绿灯,他的旁边有一位老奶奶。当时来往的车辆很少,教授看到老奶奶一直在等红灯变绿灯,就问老奶奶:“现在虽然是红灯,但是几乎没有车辆开过,你为什么不过去呢?”老奶奶说:“可能对面楼上会有一个孩子在看着我。”
通过这个事情,我们会发现德国的社区教育非常的好,每个人都知道教育下一代很重要,每个人都在约束自己的行为。Sara在这里提醒各位爸爸妈妈,今天我们教育孩子,首先自己要遵守规则,如果我们都没有遵守,我们的孩子会怎么想呢:“你都不遵守,为什么我要遵守规则?”,这样就有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一种是,爸爸妈妈让他做,他就偏不做,更为严重的是爸爸妈妈可能因此失去权威;另一种情况是,爸爸妈妈在的时候他就做,不在的时候就不遵守了,这就是一个没有把规则内化的问题。
孩子更初的规则意识往往是来自于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如果一个成人只是一味的去要求孩子遵守规则,而自己不能以身作则,那么家庭教育中的规则设定就毫无意义。当我们给孩子设定规则的同时,爸爸妈妈要考虑自己是否能做到。比如,要求孩子遵守交通规则,自己却随意的闯红灯。
如果父母在给孩子设定规则的时候,言行不一致,在要求孩子依法行事的时候,自己却敷衍了事。这样的父母强行给孩子设定规则的话,只会事倍功半,严重的时候会让孩子从此不再相信父母。
3家庭成员的规则教育必须一致
在一个家庭当中,爸爸妈妈会觉得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很有理念的,而爷爷奶奶也会认为自己的观点是很好的,但是在孩子面前永远只能有一个人做主,而这个人应该是经常带孩子的家人——妈妈。
如果对于孩子的教育方面有了分歧,家长应该怎么办呢?首先其中一方应该临时先妥协,事后可以举办一个家庭会议,找出一个更好的解决方法来进行沟通。我们要保证永远都不要在孩子面前出现不同的说法,不然孩子就不知道该去听谁的。家庭教育的一致性是非常重要的,当我们有很好的理念或是很好的方法时,如果我们的规则不一致,那么我们所讲的规则就是无效的。所以不管什么时候,家长在孩子面前只能有一个人去做主,一个人去给合适的方法和教育。
4自然/逻辑后果法
在进行自然/逻辑后果法之前,首先,我们需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把握好原则,需要让孩子知道他们的行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而这种后果不是要去惩罚孩子,而是让孩子知道什么事情需要他承担这样的结果,同时家长也要清楚,当我们去执行后果的时候,我们要让孩子清晰我们不喜欢的只是你的行为,但是爸爸妈妈是非常爱你的。
其次,我们要让孩子有一个选择的空间,就是说我们要让孩子知道,他可以选择遵守规则,也可以选择承担后果。在孩子选择承担后果时,这种自然后果或者逻辑后果可以是孩子不喜欢或者不高兴的,但是永远都不可以是会给孩子造成身体或者心里上的伤害的。在这里我会举一个例子来帮助爸爸妈妈更好的去理解什么自然/逻辑后果法。
案例:
小明今天没有吃午饭,只顾着玩玩具。
自然后果:等到下一餐才有饭吃
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在孩子心情好的时候和孩子去约定吃饭的时间,告知孩子需要在某一个时间段内(比如:30分钟)要吃完这一顿饭(如果孩子不会看时钟,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当长针走到几时,我们要吃完),同时要告诉孩子,你相信他一定是可以完成的。
如果孩子到规定的时间并没有吃完饭,我们可以再给孩子一些改变的时间,比如40分钟,慢慢的再缩短到30分钟。如果孩子真的吃了很长的时间,又或者是一边玩玩具,一边吃了很久,那妈妈可以在到了规定的时间后,走到孩子面前,告诉孩子:“宝贝,我们规定的时间已经到了,妈妈现在需要把饭菜收起来了,我们可以到晚饭的时候再吃。”在这个过程中,妈妈一定要让孩子体验,原来没有在规定时间内吃完饭,是需要等到下一顿才可以吃的。这个过程就是我们的自然后果法,没有吃饭我们就会肚子饿。
当然在到吃晚饭的时间之前,家长必须要控制孩子吃零食的规则,不能给予孩子太多的零食。如果孩子哭闹说“我要吃零食”,这时我们不需要一直的去跟孩子强调我们要等到下一顿,可以选择转移注意力,如:我们一起去拼拼图或是去公园骑车。我们的原则就是我们必须要等到下一顿才能给孩子吃。
案例:
丹尼尔和妈妈出门时经常会独自跑开,不肯留在妈妈身边
逻辑后果:要不坐在儿童车上,要不牵着妈妈的手
在这个案例中,妈妈需要给孩子建立一个规则,就是我们所说的逻辑后果法,我们要给孩子有限制的选择。什么是有限制的选择让孩子承担逻辑后果呢?比如:我们可以跟孩子进行约定,“在去商场的过程中,你可以坐在儿童车上面,也可以牵着妈妈的手,这样我们就可以去商场了,不然的话你就只能留在家里,妈妈一个人去购物了。”然后我们的孩子就可以进行选择了,当我们的孩子在选择的过程当中,孩子会觉得拥有很多的权利和自由,是可以选择的,而不是妈妈必须控制我这么去做的。当孩子选择的时候他会很乐意,妈妈也会在这两个有限的选择当中,找到一个很不错的方法保证孩子的安全。
Tips:当爸爸妈妈和孩子约定自然/逻辑后果之前,要说出孩子乐于见到的行为,而不要说出孩子不乐见的行为,要强调正面的后果。比如:要说“我相信你可以在半个小时内吃完午餐的”,而不要说“一会你吃不完就只能等下一顿了”,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方向,家长要用正面积极的方式和孩子沟通。
5慎用物质和“滚棒”塑造规则
案例:
妈妈叫程程吃饭,程程不听,妈妈便用物质诱导:“乖宝宝,快来吃饭,吃饱了妈妈给你买变形金刚。”程程听了,高高兴兴的去吃饭了,可事后妈妈却说“叫你吃饭是为你好”,并没有兑现诺言。
这个案例中,我们到底应不应该为了孩子吃饭而给孩子买玩具呢?当然是不能的!吃饭本来就是孩子的事情,比如,当孩子不愿意去幼儿园的时候,家长会跟孩子说:“宝贝,你去幼儿园上学,放学后妈妈就给你买玩具”。这个时候,我们的家长往往就会分不清到底什么是孩子的责任,什么是家长的责任。
当我们去用物质引导孩子遵守规则的时候,我们就已经犯下了卓绝个错误,而当我们说了要买却没有买,没有兑现承诺时,我们又犯下了第二个错误。我们需要告诉孩子这个规则是必须要遵守的,如果到了规定的时间没有吃完,妈妈就会把碗筷收起来。在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使用上面所学到的自然后果法。
我们给孩子设置规则,必须要让孩子体验到这是他必须遵守的,他内心必须明白遵守规则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而不能像程程妈妈这样用多变的方法去哄孩子,或者去威胁孩子。遇到类似的情况,家长不妨用自然后果法。
很多知名的行为心理学家都指出行为结果会导致这个行为是否会重复上演。如果孩子的招数让他达到了目的,他就很有可能会故技重施,相反如果爸爸妈妈没有妥协的话,那么孩子下一次就可能不再会用这一招了。我们需要让孩子亲身体验自己的行为会导致什么样的后果,并且体验到适量的痛苦和不快,相信当我们的孩子饿到一次或是两次的时候,他下一次吃饭的时候就会更加遵守我们规定的时间了。
案例:
晚上到了睡觉的时间,程程却不愿意关掉精彩的动画片,妈妈很生气,就以暴力相逼。
不知爸爸妈妈曾经是否有对孩子动手过呢?我们试想一下,当你被你爱的人或者比你强壮的人打的时候,你是什么感受?通过棍棒去教育孩子,如果孩子的内心能量比较弱,就会经常担惊受怕甚至变得懦弱不堪。
那如果爸爸妈妈已经发生了对孩子动手的情况,应该怎么办呢?我们可以请求孩子的原谅。爸爸妈妈可以对孩子说:“我承认我当时的情绪比较激动,所以犯下了错误。妈妈/爸爸答应你下次再也不会发生同样的事情了”。
我们所说的互相尊重就是当我们犯错误的时候,需要请求孩子的原谅。如果我们的孩子暂时不能原谅或忘记这件事情,那么我们的家长就应该注意了,再也不可以让这样的事情发生,否则我们的孩子就会学到“说对不起很容易,做错事情却永远都不改”的理念。
如果孩子赖着看电视,家长不妨在孩子看电视之前和孩子约定好,告诉孩子今天我们看电视的时间是有多少。如果孩子不能答应,我们就需要坚决的去拒绝,并且要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去执行规则。
有些家长也会反馈说一开始孩子会答应约定,但是到了时间却还是不肯关掉电视。面对这种情况下,家长要学习如何用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与孩子进行沟通,并学着用一些话语去引导孩子。我们要说出孩子的感受,“我知道你很想……,如果可以……就好了,但是我们必须要执行规则”。这句话听起来非常简单,但对于孩子来说,我们是以一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在沟通,并且提出明确的要求,让孩子更清楚父母的规则。接下来我们来学习一下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可以怎样说:
>说出孩子的感受,告诉孩子我们知道他现在需要什么
我们可以说,“妈妈知道你现在非常想继续看电视,你想如果可以一直看电视不用休息,连续看一百个小时这么多就好了,对吗?”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孩子的愿望夸大很多倍。
>给出有限制的选择,并清晰告诉孩子现在要执行规则
这个时候妈妈要用温和的态度和言语去理解孩子的愿望,同时也要用有趣的方式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坚定的执行规则。我们可以说,“你是想要自己走进房间呢,还是想要跟妈妈像超人一样飞进房间呢?”
这时,可能有妈妈会说,“我的孩子没有这么好搞定,当我把电视关掉的时候他会大吵大闹,甚至哭得非常的厉害、非常的久。”这时,妈妈需要去分辨孩子哭声背后的原因,妈妈要清楚孩子在哭的时候的原因是什么。这里面一般会有三种情况:
>>>>孩子遇到了害怕的事情
比如:做噩梦、走丢、被吓到等,这时家长可以猜测孩子哭泣的原因,帮助孩子把他害怕的事情表达出来。
>>>>伤心而哭
比如:摔跤很痛、被冤枉了、比赛失败了等,这时家长可以安慰孩子,给孩子一个爱的拥抱,但是千万不要说出类似“有什么好伤心的”话去否定孩子的情绪。
>>>>用哭来威胁家长
比如之前的案例中,如果孩子想用哭来满足他看电视的权利,而这时候妈妈满足了他,那么下次孩子会照样用同样的方法来威胁家长。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家长需要先坚持自己的观点,去理解孩子很想继续看电视的愿望。更后要明确告诉孩子这样子去做是不可取的,所以哭是没有办法获得他想要的事情的。
为孩子立规则的原则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需求不同,发展也有所不同,而每一个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是不一样的,所以Sara在这里分享一下各年龄段立规则的原则,供爸爸妈妈参考。
0-3岁
0-3岁的孩子需要立规则吗?专家建议在这个阶段不设立任何规则,并且要尽可能的满足孩子。
为什么在这个阶段不给孩子立规则呢?因为在这个阶段里面,我们即使给孩子讲很多的道理,孩子也不一定可以听懂。而且在这个阶段,有很多的敏感期在发展,比如:一些看起来是破坏性的行为,如撕纸、扔东西,而这却是代表孩子的空间敏感性到来了。早期的孩子会觉得自己和外界是一体化的,要明白自己和他物是分离的道理,就需要依靠扔东西来体会。如果在这个阶段我们去制止他探索的话,就是在阻碍孩子的发展,所以说在这个年龄阶段我们要满足孩子,想办法创造安全的环境,让他们更好的完成他们想完成的事情,更好的实现自己。
而这里我们给他们自由所遵循的原则就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环境是没有伤害的,如果发生了伤害,我们就需要平静的转移他的注意力,终止行为。而这个时候的孩子,注意力是非常容易被转移的,很快他就能投入到另外的事情上面。
如果在这个阶段我们没有给予孩子足够的自由,约束了他的探索,让孩子的心智和敏感期的发展可能会滞后,现在终止的行为,以后有可能会再次的出现。
3-6岁
孩子到了3-6岁就可以开始立规则了,立规则其实有很多方面,我们可以坚守以下原则让孩子养成好的习惯。
1不能有粗俗、粗野的行为(显性的或是隐性的)
显性行为:孩子出现语言暴力或是打人的行为。
隐性行为:例如当一个孩子另一个孩子说:“你不给我吃的,我就不跟你玩了。”
面对这样的行为,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呢?
首先我们要制止孩子的行为,然后告诉孩子别人的感受,我们可以跟孩子说“这是粗野的行为,你伤害到别人的感受了,他现在感觉很伤心\很生气”。接着,我们需要让孩子承担后果,可以和孩子说,“你现在没办法和其他的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了,你需要冷静一会儿”,然后请他去到冷静区,告诉他,当你学会怎么跟别的孩子相处的时候,我们再一起游戏吧。
如果孩子是对妈妈有粗俗的行为,这个时候妈妈也可以同样告诉孩子自己的感受,“妈妈现在很伤心,如果你用这种方式跟妈妈说话,妈妈会走开的。”我们需要让孩子理解到,当他用粗俗的行为对待同伴或者是妈妈的时候,他需要承担相应的后果,就是他没有办法和小朋友一起去游戏,妈妈也没有办法在旁边陪伴他。在这个过程当中孩子就会学会不断的调整对事物的看法和自己的心态,而不仅仅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
2别人的东西不能拿,请不要打扰别人(立界限)
人与人之间虽然需要很亲近,但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界限。有些人会不清楚别人的界限,认为自己和对方关系很好,就频频闯入对方的生活当中,可是对方会觉得被打扰了,不喜欢这种行为,这就是界限的问题。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要求孩子去学会分享,这个时候我们也是打扰到了孩子的界限。我们可以让孩子明白:这个东西是我的,东西的拥有权和决定权在我的手中,我可以决定什么东西是可以分享的。所以在分享过程当中,如果孩子愿意分享,我们可以表扬他分享的行为,如果孩子不愿意分享,我们也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但是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妈妈很希望你能分享”。
在物权上,我们尊重孩子自己的东西是可以自己有决定权的,但别人的东西,我们想使用的时候,也要征求别人的同意。在生活当中,爸爸妈妈可以给孩子建立一个公共的界限。
3请等待(社会秩序、欲望延迟满足)
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概念,别人先拿的,我们需要等待。当然,我们可以向别人提出请求。
4请归位(好的生活习惯)
我们一直会提醒孩子要将东西归位,但会发现4岁左右的孩子经常都是做不到的。我们给孩子立规则的时候实际是一场持久战,当卓绝次我们没有办法坚持让我们的孩子和自己一起将物品归位,而是帮他们收拾的时候,第二次就很难再继续要求孩子做到了,所以在卓绝次的时候我们就必须想尽办法让我们的孩子去将物品归置到原位。在这里,需要提醒家长的是,家长在制定规则的时候,一定要坚定自己的原则,坚持执行规则。
5请说/向对方要求说对不起
这是一个关于礼貌的问题,也是一个更基本的要求,但是我们要怎么帮孩子养成这个习惯呢?爸爸妈妈是否有注意到,孩子平时在天才宝贝上课的过程中,我们都会使用礼貌的用语,比如:“请你把它捡起来”,“请你牵好手”,“对不起,我不喜欢这样子”….我们会一直使用礼貌用语跟孩子进行沟通,即使是两、三岁的孩子也是同样的,这就是一个榜样或者是模仿的效应。生活中,爸爸妈妈之间有没使用礼貌用语交谈呢?我们的孩子也会跟着学习的。
当我们成为父母之后,其实就是我们的第二次成长,我们有更多的东西需要学习,Sara今天推荐两本书给爸爸妈妈去阅读,希望能给爸爸妈妈在立规则的过程中有一些帮助,一本是《过犹不及》,另一本是《为孩子立界限》。
改变一个孩子原来的行为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我们的孩子会用各种方法去试探爸爸妈妈是不是那么的坚持规则,当我们的家长坚持了,我们的孩子才会改变。爸爸妈妈需要明白,怎样才是对孩子更好的,爱孩子并不是要一味的去接纳孩子的任何事情,很多家长会觉得给孩子规则就是不爱孩子了,其实孩子真正需要的只是思想上的自由,而孩子的行为是应该受到约束的。
正在努力创建中,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