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教养孩童的历程中,同时需要父母的温暖与控制。研究将父母的管教风格,依照温暖与控制的程度分成四种类型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父母和教师如何排除管教上的种种阻碍,教养出好人格的下一代?一端是管教过当。
小学六年级女学生因为偷钱、逃家等偏差行为,被妈妈「惩罚」:剃了光头去参加毕业典礼,引起全校师生哗然。读小学二年级的男孩,半夜被爸爸赶出家门,原因是考试没考满分。妈妈告上法庭,判爸爸丧失监护权。经常辅导儿虐个案的家扶中心曾指出,管教失当的家长,往往不是不爱孩子,而是看到孩子发生问题火气就来了,着急得「不知道该怎么去爱?另一端却又是骄宠纵溺。一位小学老师反映,小学生迟到的情形愈来愈严重,而且每次小孩迟到,都是家长来道歉,还要帮孩子找借口圆谎。
她曾听过一位「累犯」更离谱的借口是:车子被锁在车库里,没办法出门……。长年担任业余围棋比赛评审、长青儿童棋院执行长单家平观察,围棋比赛时,许多家长故意降报棋力,甚至容忍小孩作弊,只为了怕小孩输棋,影响孩子的「信心」。经常处理问题孩童的台大心理卫生中心主任高淑芬观察指出,溺爱型的父母的确愈来愈多。 许多家长只在乎自己的孩子,自己的孩子打人骂人,都说「没关系啦,我打电话给老师处理就好了。」闹到警察局的话,就说「好啦好啦,你们要多少钱,我很忙,等一下还有事……。」发生问题,只想到替孩子「摆平」,没有想到要「教导」。这些看似极端的例子其实并不「独特」,管教的危机,已经成为这个世代父母普遍的焦虑。
二○○一年,美国《时代》杂志以封面故事「权力的挣扎:究竟谁掌权?」报导溺爱世代父母造成的青少年问题。《时代》杂志调查发现,八成民众认为现今的孩子比十到十五年前受宠;三分之二的父母承认,他们的孩子的确被「宠坏了」。二○○五年,美国临床心理学家玛吉.玛曼甚至出书定义「被宠溺儿童症候群」书中指出,凡事以孩子为中心、有求必应的「宠父母」,已经造就了认为自己应该享有与成人平起平坐的权利,却永远没准备好要接受义务与责任的下一代。玛吉形容,宠父母愿意满足孩子所有的愿望,担心拒绝孩子会伤害孩子的自尊;他们避免为孩子设界限,少谈责任、道德与价值,深怕造成孩子的不快乐或压力。 「被宠溺儿童」的共同特征包含:他们已经有了所有的东西,仍需索无度,还要更多。他们相信,自己和成人有同样的权利,但是还没有准备好接受长大该有的责任。.他们被高度保护与关爱,却仍然不快乐、焦虑、愤怒。愈来愈多这样的孩子,被诊断为情绪障碍、行为障碍,或是其他精神病学上的失调。时代的困难,父母的焦虑不能称为社会的主流,但走访学校和家庭,却普遍感受到教育现场对「管教失能」的焦虑。在学校现场,二○○六年底零体罚入法,要求学校教师不得体罚,否则将触犯刑法。等同宣告台湾自此进入一个新的「零体罚时代」。
但不打不骂该如何管教?教师过往少有仰赖的管教工具被撤走,新的辅导管教知能又尚未建立,加上媒体大肆报导管教失当的案例,造成舆论喧哗,面对日益多元复杂的学生问题,老师显得动辄得咎,干脆躲到安全的堡垒:放弃管教。「我现在只能尽力,不能用力,管不动就随缘啰,」一位资深教师语带讽喻,无奈的说。东新国中校长涂志宏表示,当前管教更大的问题,就是家长和教师态度的不一致。 涂志宏举例,适当的处罚,让孩子可以清楚知道界限,帮助孩子「不踩线」。但现在的问题是,家长和老师对于什么是「适当的处罚」,认定不同。家长还会找民代来修理老师、介入教学。家长用「呛声」的方式对待学校、要求老师,就像买东西不喜欢可以退一样,学生看在眼里,也会依样画葫芦的对待老师。 根据《亲子天下》网站的调查,家长认为管教小孩更大的困难,也在于共同教养者(父母、教师、公婆等)价值观不一致,教养不同调。成人价值观与管教态度的不一致,让小孩有机会见缝插针,使得管教更为困难。「管学生不是管一个人,而是背后的一群人,包括家长和整个社会的价值,」板桥国中校长薛春光指出,当前管教的困境,不只是针对孩子,而是社会渐渐失去是与非的共识,「当孩子做错了事,大家可不可以一起说『你做错了』,而非各持己见,互不相让。
台北市教育大学幼教系主任幸曼玲举例,幼儿园更重要的卓绝课就是管理自己的东西,学校日的时候,老师请小朋友自己收东西,经常有家长看孩子太慢,就忍不住帮小孩做。「孩子会欺负家长,因为他知道有些事在学校不能做,但是爸妈是可以欺负的。所以父母的不忍,其实会让管教规则的建立更加困难,」幸曼玲提醒。家长的困境如果只是武断的责备,说一切的错都是父母未尽职责,恐怕并不公允。这一代的父母,生于权威时代,多数没有在爱、尊重与倾听的教养环境中长大,不想重蹈自己童年的痛苦,也渴望跟下一代建立更亲密、平等的亲子关系。因而愈来愈多家长,放弃用过往权威、体罚的方式管教小孩。他们比以往的父母更认真吸收教养知识,懂得同理孩子的需求。只不过,孩子毕竟不如教养书的案例上那样容易「驯服」。 「我也不想打他,但是他怎么说就是不听话,非得要我拿出家法才有效,到底该怎么办?」一位家有六岁小孩的职业妇女焦虑的说。今日的父母比以往更难为。近半数的双薪家庭,代表着教养时间的困窘与精力的分散。父母疲累时,很难兼顾教养的创意与质量。中正大学心理系助教陈怡群举例,有些经济富裕的父母太忙,不愿意在小孩身上付出时间。
「常常父母带了一个小恶魔来,希望我们帮他『修理好』,还他一个小天使,」陈怡群提醒,「其实管教是要花很多时间的。大量暴露的电视和媒体讯息,质量低落,价值观混淆。洪兰教授曾在文章中感叹,小学生竟然没有同理心的嘲笑交不出营养午餐费的同学。许多家长和老师在网站上响应,电视上充满了任意骂人的谈话性节目,与嘲讽失败者的综艺节目。而我们的孩子,就在这样的电视价值中被「养大」。
多次调查也显示:「电视与媒体的不良示范」是当代父母和教师施行品格教育更大的阻碍。有两个孩子的台大医师高淑芬也呼应,现在的环境有太多「外力干扰」,包括媒体、网络、同侪团体等,父母失去以前完全独大、可以掌控的局面。「以前的父母只要顾三餐就好,现在十八般武艺都要会。」高淑芬说。光是数算现代小孩会使用的科技,就让父母头疼:手机、计算机游戏,网络交友……,孩子驾驭新科技的能力远胜于父母。也因此,《时代》杂志报导归结,科技对父母与教师权威的削弱「贡献良多」。
因为「从来没有一个世代,可以有这么多信道,接触这么多信息,同时拥有传递分享的能力,与扭曲信息的能力……,当十四岁的孩子能扭曲股市,十九岁的孩子能威胁音乐产业,这代表我们面对了一个巨大的、权力转移的世代。面对如此激烈的环境变化,这一世代的父母,却多数在还未装备齐全,或甚至是还没有警觉的状况下,就上了「战场」,如同拿着木棍打一场核子战争。「说这个社会已经很懂得『疼』小孩,恐怕还有一段距离。」在儿虐事件频传的四月,接受采访的人本教育基金会执行长冯乔兰观察,家长的焦虑,其实显现的是这个社会进步过程中的「挣扎轨迹」。
「在爱与管教的过程中,父母心中没有主张,他无法控制局面,而是『被控制』。过去的父母,只知道打骂小孩,因而很笃定;但现在的父母,知道不可以打骂小孩,但不知道可以做些什么。」冯乔兰认为,所谓溺爱的来源,就是因为父母心中没有定见,时而紧、时而松,让孩子无法在其中了解或学到「道理」。
面对新的环境、新的挑战,所有关心孩子品格与价值观发展的父母和教师,都需要重新学习新的态度,与新的方法。不能只有爱,没有教导。爱是一切关系的源头,但仅仅有爱是不足够的。只有爱而没有教导,会让孩子缺乏责任感与独立性,产生被宠坏的下一代。
《正向教养这样教》一书作者约翰.葛瑞博士强调,给予孩子自由和权利的前提,是父母必须具有制衡的力量,以掌控孩子,并激发孩子的合作意愿。「就像一个人想开快车,必须先确定煞车设备是否完善。若没有规范孩子的行为技巧,就别给孩子过多的自由。」约翰.葛瑞说。但缺乏关怀与爱的严厉管教,也不会发生效果。没有同理心的威吓与指责,严厉的打骂教育、缺乏赞赏与正向的引导,在现今的环境下,只会造就更加反叛的孩子。带着爱的管教,是新一代父母与老师必须要有的「基本知能」。是品格教育的重要基石,帮助孩子得以从他律发展到自律,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主张。
爱的管教,两大迷思在进行爱的管教时,专家建议,父母必须先破除两个重要的迷思:
迷思一:父母不是孩子的朋友。许多现代父母都想不计代价的,成为孩子的朋友。他们担心孩子生气、不高兴,破坏了亲子之间的关系。教书有三十多年经验的政大实小老师黄宝慧观察,现在的家长和孩子相处时间少,很怕把关系弄僵,怕孩子讨厌他们,只想当「朋友」,不想当「父母」。例如小孩在学校做错事或表现不好,家长会一直解释原因。「同理」完孩子之后,却没有「改变」孩子的行为。「小孩犯错的卓绝件事,就是去打电话告诉家长。因为只要打过电话道歉或告知就没事,不需要改变或处罚了。」黄宝慧说。在优先级上,父母要学会「先做好父母,再做好朋友」。《培养二十一世纪父母》一书作者、教养专家黛柏拉.海芙勒强调,孩子需要有界限的父母,帮助他学习面对人生的挑战和义务。能理解行为界限的孩子,能自我调节并尊重界限。
迷思二:孩子的表现,不是父母的成就。很多家长把孩子的表现,当成是自己的成就。不论是成绩、才艺、乖巧、礼貌……,孩子的成就,才是父母生命的意义。因此造就了亲子间沉重的负担,往往也让管教更复杂、流于情绪化。例如,年纪小的孩子在公共场合大吵大闹,父母担心面子挂不住,于是衍生更多怨怼和不必要的责备,反而让管教失焦。高淑芬也观察到,许多青少年都有同样的心声:「我考得好就是爸妈的儿子,考不好就不是。教育机构就经常接受「高期待」的父母,带来「高焦虑」的子女。曾有一个孩子各方面都非常杰出完美,但是因为数学总是粗心,「只」能考九十五分,被认真的妈妈忧心忡忡的带来辅导。笛飞儿建议,父母设定目标时,不妨先问问孩子想要什么、期待什么,让孩子能够对自己有所期待,进而跟孩子讨论若要达成此期待,得先做什么样的事?让孩子的动力源于满足自己,而非满足父母。「与其给孩子终点,不如给孩子起点,让孩子拥有前进的动机。」
笛飞儿建议。爱的管教,三个前提。专家同时也建议,爱的管教,从三个前提认识开始:
前提一:传统价值并没有改变,改变的是学习的历程。多元复杂的社会样貌,常让父母混淆,以为过往的价值再也不适用了。其实基本的价值观,诸如诚实、同理心、正义感、谦逊虚心、礼貌尊重等,乃至于看似八股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些文化里的「特别价值」并没有、也不应该改变。道德、信仰与价值,仍然是引领一个孩子终其一生得以安身立命的「指导纲领」,值得父母殷殷叮嘱,时刻看管。专研品格与道德教育的师大教授李琪明强调,随着时代改变的,不是价值本身,而是传递价值的历程。过往威权时代的品格教育,父母对子女的教导,就是毋庸置疑的对或错,不必问为什么,「反正照我说的做就对了」。但是民主多元时代的品格与价值教育,不是要培养一个「乖顺听话」的孩子,而是在复杂的环境里,仍有独立思考的判断能力;即使没有一个发号施令的「权威者」,仍有内在不被影响的价值主张。这需要透过多面向、多元开放的讨论历程、启发同理心与感动,帮助他们建构出「自己的」价值框架,而不是拿东西直接套在他们身上。从小开始,孩子就可以和父母一起讨论家里的规范,参与制定学校的班级公约。「参与讨论」让孩子把「听别人的」的无奈,转变成「我觉得这样很好」的积极。
前提二:让孩子接受「责任」,而不只是「责备」。孩子从小就可以开始学会做选择,并且学会为自己选择的后果「负责任」。很小的孩子就可以开始放手让他做一些小小的决定和选择,例如要吃苹果还是橘子。更常见的是,孩子丢三落四,忘了带课本上学,父母除了叮咛提醒外,也要「放手」让孩子遭遇粗心的「后果」。孩子行为表现不恰当的原因之一,是他们感受到挫折,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把事情做好。从小让孩子学会做选择,并为自己的选择负起责任、刺激孩子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让孩子培养「我能」的胜任感。例如,兄妹为了抢东西吵架争执,与其叫他们「不要吵」或责备处罚,不如问他们「觉得应该怎么处理」。
另外,专家提醒,为了培养孩子的道德感和良心,孩子犯错觉得不舒服时,不要试图立刻消除他的罪恶感,因为罪恶感是学习判断对与错的基本。
前提三:孩子需要温暖,同时也需要控制。研究显示,教养孩童的历程中,同时需要父母的温暖与控制。研究将父母的管教风格,依照温暖与控制的程度分成四种类型:高度温暖、高度控制的「民主权威型」,低度温暖、高度控制的「权威型」,高度温暖与低度控制的「纵容型」,以及低度温暖、低度控制的「忽略型」。从四种类型的名称,就可以一窥其优劣。研究也证实,高度温暖、高度控制的民主权威型父母,对孩子的合理需求有合理响应,同时也会根据孩子的发展阶段,对孩子有合理的要求。对于孩子的学校表现、家务参与、人际行为、品行发展等,都有清楚及明确的期待及规则。
研究显示,高度温暖也高度控制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正向的学业成就、责任感,以及正向社会人际关系的孩子。爱的管教,简单的四个字,却有着极繁复的内涵。或许正如畅销书作家、知名部落客蔡颖卿在她的书里所写:「相信『爱』不只是嘘寒问暖,『爱』也不光是甜蜜的鼓励和双臂中的宠溺。『爱』有时还必须怀着担忧,讲两三句别人不愿意讲的难听话,但在『爱』里,就是没有疑虑。
正在努力创建中,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