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同行都在使用奇网校

Online Service

帮助孩子克服胆怯的七个方法

类型:少儿培训
发布时间:2018-02-24 11:12:50

胆怯其实无处不在。即使成年人当中,胆怯也是广泛存在的。作为父母,应该有信心帮助孩子克服胆怯。尽管克服胆怯没有“灵丹妙药”,但综合中外专家的研究来看,克服和减少孩子的胆怯还确实是可能的。为了更多的孩子走出胆怯的阴影,大方开朗的生活,有必要探析一下如何帮助孩子克服胆怯。

一、分析胆怯类型,探寻恐惧之源

1、不妨让孩子平静下来,说出都有哪些胆怯。是怕生人,还是怕考试?是怕黑暗,还是怕孤单,抑或是子虚乌有的鬼?您不妨将孩子说出的这些胆怯记下来,而后加以分类。看哪些是情景性胆怯?那些是非情景性胆怯?

2、探析胆怯的根源。有的专家早就指出,胆怯来自对未知世界的恐惧。那么,对你的孩子来说,他未知的世界是什么?有时候,帮他分析清楚恐惧的荒谬,胆怯便会消失。当给孩子讲述鲁迅治“鬼”的故事,孩子便对黑暗及黑暗中的各种声音,少了许多恐惧。有时候,孩子是孤单,陪他呆一会儿也许比板着面孔,皱紧眉头苦思对策要有效的

3、还应教育孩子不妨把自己的担忧、恐惧的事物一一写下来。试着分析为什么会胆怯。美国心理学家乔纳森�奇克在其《征服胆怯:个人方法》一书中指出,2/3有情景性胆怯心理的人,一旦找出原因,就能找到建设性的良方对症下药。

二、假设一个“不害羞的自己” 事实上,很多孩子胆怯、担忧的是自己的表现,怕在众人面前有让人失望的表现。这种情形怎么办?可以把自己划分为生活中的你和角色中的你。调查中有惊人的发现,在外向型性格中持羞怯心理者也较为普遍。尽管他们常出没于公共场所,出头露面,但内心依旧羞怯。这种人约占接受调查人数的15%。

美国专家建议,胆怯者不妨假设自己是剧中的某一角色,只是在舞台上表演角色性格。当这样假设时,窘迫感就会减少,逐渐消失。有一位学生想改变自己不喜欢的“爱好”,但怕让望子成龙的父母失望。心理学家告诉他,不妨写出恐惧对话的“剧本”,如他该说什么,他父母可能提出的问题,以及他本人如何作答。不久这位年轻人很快克服种种顾虑,与父母交流了对他重要的各方面问题。

自演“剧本”的好处感动,使自己置于生活中的任何情形,不管是参加校园演讲比赛、上课发言等,当他(她)做这方面的操练时,他(她)已准备好即将说什么,对将要进行的活动充满信心。这种角色预演的好处在于,容易消除真实角色与扮演角色的界线,让孩子的行为表达出明确意义,就能反映出其真实自我。而胆怯者往往太顾及自己的言行,留给别人的印象因而难以表现出真实的自我。

三、做好准备工作,如果孩子要陪您赴一个约会,应先告诉孩子来客有哪些,怎么称呼他们,他们的职业情况及兴趣爱好,平时应注意的事情等。教会孩子一些待人接物的技巧,如会见一个未曾谋面的人时,应先弄清他们的背景。待开始谈话时,他便会感到自我控制能力较以往大为增强了。

另一项有效的准备是,先寻找一些志趣相投的人,谈论自己熟知的内容。譬如鼓励孩子参加校内外组织的各种兴趣小组。在参加小组活动中,与同学接触谈话,建立友谊--因为有共同的兴趣,友谊也很容易建立。有了这种交往基础,更大范围的交往也不会令孩子胆怯了。

四、注意身体语言,羞怯给人的印象是冷谈、闪烁其辞等,但往往孩子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实质上孩子的这种身体语言传递的信息是“我胆怯、我害怕、我不安”。很不幸,与之交往的人并没有注意这一点。他们会把这种身体语言误解为冷谈、自负,从而避之千里。这使胆怯者更加迟疑不安。你在年轻时也有相似的经历,羞于同客人打招呼,或者局促不安地坐在一旁,被视作是冷淡或不懂礼貌。你当然委屈,因为你只是不习惯,怕说出不合适的话而已。

美国心理学家阿瑟�沃默斯认为,只要将身体语言作些调整,就能产生令人吃惊的直接效果。他使用了“SOFTEN”这个词,以此形象地描述了有关身体语言的全部含义:“S”表示 “面带微笑”;“O”表示“坦率开通”(手臂不要交叉);“F”表示“身体前倾”;“T”表示“接触”或友善性的身体接触(例如握手);“E”代表“眼睛对视”;而“N”表示“点头”(你在听,且已听懂)。

他宣称:通过使外在形象“亲切、随和”,将获得友好的回报,陌生人不再那么可恶。胆怯者感觉与人交谈十分困难,在于交谈中只顾忌留给对方的印象,因此不敢大声言谈。研究人员已发现,为了使谈话不至于中止,他们会用“是的,我同意”或 “多有趣啊”来敷衍。其实,当人际交流受阻时,可以问些开放性的问题,如“你是怎么形成这种爱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