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同行都在使用奇网校

Online Service

2016国考面试热点——艾滋男童“被驱”

发布时间:2018-02-23 13:39:23

2016年国家公务员考试面试为期不远,相信广大考生都在心照不宣的揣测2016年国考面试热点到底姓甚名谁?下面为之教育就带领大家关注分析一例热点,希望能为大家指点江山,助大家一臂之力:

四川省西充县某村,该村200余村民写“联名信”,欲驱离患有艾滋病的8岁男童坤坤。此事引起极大社会反响,就此,你怎么看?

解析:当前,艾滋病感染者群体由于各种原因,数量在增加,虽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样一个群体,但这个群体在社会上生存仍然艰难,受到社会歧视。由于根植在社会中的恐惧、歧视甚至侮辱并未得到根本性改观,艾滋病防治工作还无法递进为“全民工程”。比如,艾滋病患者在就医、就学、就业、消费等方面遭受到的歧视可谓比比皆是;对很多家庭来说,家中有人染上艾滋病,往往会背上沉重的精神包袱和经济负担,甚至给全家带来“灭顶之灾”;很多人依然认为“艾滋病是老虎”,甚至不敢与艾滋病患者握手、交往,无形中在心里筑起了一堵“心墙”,让艾滋病患者生活在异样的“目光之城”中。正如8岁男童坤坤一样,村民们写联名信“绝无驱逐之意,只是希望小孩得到更好的治疗和教育”。但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这背后的社会原因就值得深究了。一方面说明我们对艾滋病毒携带者不了解,对它的传染性不了解,国家宣传不够,另一方面也说明,面对这样一个特殊群体,社会缺乏关爱。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儿童也可以通过治疗、支持和关爱,可以过正常的生活,并可成长为快乐、健康和有所作为的公民。而羞辱和歧视是阻碍艾滋病防治进展和终结艾滋病的更大障碍:因为它阻止了感染者去接受艾滋病病毒检查、获得抗病毒治疗。歧视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违反了其更基本人权,同时也违反了国家艾滋病防治条例。更有甚者,会由于受到社会的歧视,开始报复社会,或者干出一些违法乱纪的事,就如河南的“艾滋病拆迁队”一样。包括儿童在内的所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受艾滋病影响的人们,享有和其他人一样的权利。所以,歧视是横亘在治疗艾滋病前的一座大山,科学看待艾滋病的道路上来,持之以恒地加大防治知识的普及力度,改良科普的社会土壤,既注重理念革新,更崇尚形式创新。在信息化时代,传播这样的知识其实并不缺乏渠道,在防艾知识进学校、进社区、进单位的基础上,完全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短信、微信微博等现代媒介,让公众更加理性地认识艾滋病,并科学预防艾滋病。而在这项工作中,政府、社会、家庭以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负起该负的责任来。更后为之教育预祝大家一举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