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李雷和韩梅梅还在How are you?Fine, thank you,and you?的年代,“别人家的孩子”的显著特点有三个,分别是成绩好、成绩好和成绩好。现在呢?首要条件依旧是成绩好,但是只有加上几句话才能先声夺人:“钢琴过了10级,围棋过了九段,自己独自走过七大洲八大洋,啊,这是我新出版的文集,笔法粗陋,还请惠存。”你对着这种人只有一个欲望,就是一巴掌打松他的后槽牙。
现在,单纯的学习好可能依旧能让你在亲戚间有个好印象,但是一旦进入社会,你会惊喜地发现——咦,为什么我什么都不会?
旧有的经验体系在新时代的保质期越来越短。在70、80后的父母那一辈人的时代,大学生屈指可数,再普通的大学毕业生都已经属于天之骄子,这个人群学习能力极强,能够在那个劳动者为主流的时代,承担起少数用学识带领社会进步的功能,这一点已经足够鲜明而特别,所以当年的一纸文凭能给你一生的体面和饭碗。然而在互联网时代,大部分人都能接受学校教育,更遑论文化课考试比起培养学习能力,已经更倾向于成为一种筛选机制,与功能性逐渐脱节。放眼望去,大学生比麻雀还多,这个人群在这30年中,逐渐成为了无辨识度的平凡大众。
现在的应届毕业生,如果简历上只有成绩单和奖学金,找到有价值的工作基本没有指望。互联网一下扯开了我们与父辈的鸿沟,他们的人生经验,已未必适合我们。在80、90后小时候,父母经常会制止我们看动漫、小说,不让我们把精力放在任何高考不加分的爱好上,但步入职场后,我们会发现,很多时候,我们非常需要从这些貌似没用的爱好中发展出的“奇技淫巧”。比如,在90后文科生中就职意向很高的新媒体小编一职,听上去像是只需要文字能力,但事实上,现在的新媒体内容不仅需要呈现文字,更需要配合图片、音频、视频等富媒体才能吸睛,且就算仅仅呈现文字,你也需要一点流行文化的sense,在一众文字编辑中,如果一个小编还具备富媒体编辑能力和网络语感,面试的胜算立即增加。而这些东西,高考不考,中文系老师也不会教你,基本上只有你没事闲的刷微博,和朋友一起写段子、玩PS、做视频的时候才能学会。这些我们父母眼中所谓的“浪费时间”,或许就是我们成年后的加分项。
在移动互联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改变,一辈子垦耕一个技能的时代一去不返,这是个对单调嗤之以鼻的社会,在千篇一律的人群里,你必须足够特别,才不会让早已审美疲劳的面试官把你的简历丢进碎纸机。你没有十八般武艺和足够活跃的思维,很可能连清洁工都做不了,因为清洁工可能都会提供在线预约公司内部八卦畅听套餐,好评返现哦亲。
那我们该如何去迎合或对抗这个时代?又该怎么在这个时代拥有独特竞争力?在专业课之外,你需要尽可能地熟练掌握一两门“花边技巧”。小到P图,大到观星,以兴趣为动力,把它们当做工作技巧去学习。现在,网络上的教育资源已经非常丰富,从各种公开课到一些新近兴起的app,基本上你想学习的东西都有免费的学习资源,如果还有什么问题,知乎一下,有太多值得借鉴的经验,一些网站上也能找到各自的兴趣小组,能够和志同道合的人一起进步。我见过太多设计师自己学习了编程,就顺便做了前端,也见过太多的程序员自学了绘画,就开始为杂志画插画。这些跨界人才,往往比单一技能的人才更受社会青睐。以后工作中面对自己不会的东西,就不要再用没学过当借口了,没学不会去学吗?在这个时代,不要轻易将“我不会”这三个字说出口,除了暴露你的无知和懒惰,没有任何益处。
所以,世界丢给我们的命题,不是考高分,而是天天向上锦上添花。这似乎是一个hard难度的未来,然而你却能在这个时代,拥有父辈没有的丰富选择。少年,在背书做题之外,记得留一手。当然,人各有志,每个时代都需要锥子,也同样需要螺丝钉,就看你怎么选咯。
正在努力创建中,请耐心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