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同行都在使用奇网校

Online Service

适应美国生活

类型:美国留学
发布时间:2018-02-23 16:36:34

   恭喜你,此时的你已经踏上了美国的领土,真真正正地成为一名小留学生。你一定很憧憬4年美好的大学生活,但是毋容置疑的你也会担心如何适应美国的校园环境,如何与美国甚至世界各地的小伙伴们打成一片。下面我会列举几点建议和注意事项,从而帮助你更快地融入美国生活。

        首先,开学之前的新生系列活动(Orientation)绝对是结识新朋友并让别人了解你的绝佳机会。许多大学的第一年项目(First-year Program)都会在新生系列活动(Orientation)期间举行丰富多彩的讲座和活动帮助大一新生们了解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基本设施,也可谓给相互不认识的同学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不妨利用讲座开始前的空隙与邻座的同学交流一下,自我介绍来自哪里,为什么来美国念书,喜欢的专业,平时的兴趣爱好,暑假做了什么,甚至小小抱怨一下食堂的早餐也是很诙谐的。美国人对中国文化还是很感兴趣的,虽然他们大多数可能只知道北京和上海这两座国际化大都市。所以,建议大家拿到录取通知(Offer)之后不妨多读读书,深刻了解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为之后与美国人谈论到此话题打下基础。
   
        接下来我们来谈谈宿舍。美国绝大部分的大学都要大一新生住在校园内,而大二之后可以选择住在校外。在入学之前,学校一般会让你填写一份关于住宿喜好的调查问卷,之后学校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会根据你的偏好(Preferences)帮你安排宿舍。喜欢安静和独居的同学一般会选择单人间(Single Room),也就是一人一间,更多的同学会选择2人间、3人间或是更多人居住在一起的房间,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处理与室友间的关系是至关重要的。如果你的室友正好也是中国人就另当别论了。如果你的室友是美国人或是其他国家的学生,除了保持良好的沟通,也要注意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宗教信仰和私人空间,切记不要随便翻弄他人的物品,也不要过于吵闹打扰到室友的休息和学习。一般多人居住的宿舍里都有公共的客厅(Shared Living Room),要善于利用这个公共空间,可以在闲暇时间里与室友谈天说地,玩玩桌游(Board Games),或是仅仅坐在沙发上对电视剧和电影里的男女主角评头论足。与朝夕相处的室友保持良好的关系后,你也能有机会接触到他们的朋友,不仅开拓了自己的交友圈也拓展了视野。此外,大部分住宿楼里使用的都是公共浴室(Shared Bathrooms),在洗手间里遇到住在同一楼层的同学不要视而不见,礼貌地打声招呼寒暄几句是应该的,说不定他们以后是你某门课的同班同学,某个项目或课程的搭档,或是你的专业的直属学长或学姐,能为你未来的学习规划提供很好的建议。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每个宿舍楼都会有宿舍长,他们通常是高年级的学生,主要职责是帮助大一新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所以他们可以说是当你遇到困难时寻求帮助的第一对象。

        宿舍生活只是留学的一小部分,而获取知识才是最大的目标。相信绝大部分同学在去美国之前就已经选好了大一上学期的课程,但这并不代表你这学期的课就不能变了,一般学校都会给学生大约一周的时间确定最终选课,除了去试听该学科的前一两节课来判断是否喜欢教授的教学风格,也可向学长学姐们请教该学科的作业和考试难易程度。前期工作做好了即能使你更快地融入课堂环境也能帮你尽早决定是否需要调整课程安排。选课时还要注意上课时间是否合适,有些大一基础课会安排在早上8-9点,如果宿舍离教学楼较远或已经预料到早上会起不来,那就不建议选这个时间段的课,毕竟出勤率直接影响你这门课的成绩。还有些课是安排在晚上的,如果自知晚上上课思想难集中或容易犯困,那就尽量避免晚上的课。在正式上课之前有些教授会布置阅读或是写作作业,如果有就一定要重视起来,虽然这第一份作业也许不会算到你的期末总成绩里,但是这是你给教授留下的第一印象。课堂上,认真听讲和仔细做笔记是一定的,同时也要积极加入到课堂的讨论中,不能只做一个聆听者。教授通常喜欢发言积极,擅于提问的学生,所以一定要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即使说着一口中式英语,即使问题回答得不完整,这些都没有关系,不会有人为此而嘲笑你。课上的积极表现不仅会让教授和你的同班同学对你印象深刻,也很好地锻炼了自己英语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课后,除了完成教授布置的作业外,也可以适当在学校图书馆里寻找相关书籍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有理由相信每个大学的图书馆都配有很完备的设施,课余时间不妨多在图书馆里转转,或许会有意外的收获。那如果在完成作业期间遇到困难怎么办呢?可以向同班同学请教,组一个学习小组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或是联系该学科的助教向他们请教,他们通常是高年级学生或是研究生,因为他们都曾上过这门课,向他们询问可以更直接地获得答案也能了解到教授的脾性。当然,最好的选择是直接询问教授,但是教授很多情况下都是很忙碌的,他们除了一般的教学的任务,还要顾忌他们自己的研究项目。尽管他们会为学生设置“办公时间”(Office Hour),可惜都不是很长。如果在“办公时间”(Office Hour)期间会有跟你一样无数的学生来询问问题而没有排到你,不要担心,可以之后跟教授邮件联系单独安排时间,一般情况下教授都是很乐意的。

        下面来简单说说校园内的饮食。对于住校的学生,特别是住在没有厨房的宿舍楼内的学生,学校一般都会要求购买“用餐计划”(Meal Plan)的饭卡,就是指学生在大学食堂吃饭的计划。通常是以一周为单位,从周一到周五(有些也会包括周末)。举例说,一个晚起的学生,习惯不吃早餐,一天就只有午餐和晚餐的话,那么他(她)通常会选择十顿的饭卡(Ten Meal Plan)。”用餐计划“所需的费用,一般已经算在总学费里了。一个大学内会有很多个餐厅,具体数目会跟学校的规模成正比,有些餐厅会提供自助餐,有些餐厅会提供不同种类的套餐。俗话说“入乡随俗”(When in Rome, do as the Romans do),既然在美国念书,吃的东西自然都会是美国人经常吃的,比如汉堡包,披萨,炸鸡腿,色拉等等。可能也会有亚洲美食(Asian Food)甚至是中餐,但是基本上都是”美国的中餐“(American Chinese Food),肯定会跟国内的口味大相径庭。说白了,美国人的饮食不算是很健康的一种,如果每天吃汉堡和披萨,不出一个月就会胖很多斤,所以在饮食上要稍微控制一点。美国人还很喜欢吃冷的东西,无论春夏秋冬餐厅都会供应加冰的冷饮料和冰淇淋,肠胃不好的同学在天气较冷时千万不能贪嘴。在美国生活还是要保证生活质量的,一日三餐不能缺少,只有补充足了营养才有力气念书。还有一点要注意的就是美国人周六周日时兴吃2餐,也就是把早饭和中饭并成早中餐(brunch),主要是因为周五和周六晚上是开派对的高峰期,也就导致了大家周末都不会早起。

        课外时间校内的各种社团也是很值得一试的。如果你有领导才能,可以考虑加入类似于国内学生会的组织(Student Government);如果你喜欢唱歌,可以加入合唱团、唱诗班(Choir)或是某个和声组合(A Capella Group);如果你乐于助人,可以参加仁爱之家(Habitat for Humanity),国际狮子会( Lions Club) 等等;如果你想认识更多跟你读一个专业的小伙伴,可以成为物理俱乐部(Physics Club), 工程俱乐部(Engineering Club), 商学俱乐部(Business Club) 等等学术性社团;如果你对某一个国家或地区感兴趣,可以参加像德国俱乐部(German Club),加勒比俱乐部(Caribbean Club),东南亚俱乐部(Southeast Asian Club)之类的社团组织,从中可以了解到各国各地的文化和语言。关于这些俱乐部和社团组织的信息,学校的官网一定都会有相关介绍,在刚开学的一周内学校的校园生活办公室(Campus Life Office)也会组织类似”社团展会”(Activity Fair)一样的活动,届时各个俱乐部和社团组织的会长或成员都会摆一个宣传桌来招新。可能你会被无数的小组的传单搞得眼花缭乱,不妨多报几个名,事后参加一两个小组会议后再决定是不是自己喜欢的。参加这些活动不仅仅是为了在你以后的简历上多写几笔,更重要的是给自己一个展现才能的一个机会和结识更多的小伙伴,从而更快更容易地融入校园生活当中。

        如果时间和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考虑在校内打一份工,这与参加俱乐部和社团组织有异曲同工之妙,唯一不同的是你还会得到相应的劳动报酬。打工也分好几种,单纯体力活的也就不建议了,尽量挑选那些需要动脑和跟人际交往相关的工作。比如可以辅导美国人中文,这样也能使你的英语有显著提高;或是可以在招生办公室(Admissions Office)里打工,主要负责回答国际学生甚至是我们中国的学弟学妹关于申请的问题。这些都是不错的选择。
根据我上面提到的几点不难看出要想更快更好地融入美国的生活一定要学会大胆与人交流,不要过于谦虚,要让别人了解到你的长处。除此之外,也可以适量看看近期流行的美剧,或是到学校的剧院看看学生表演的话剧或音乐剧,或是跟朋友们一起看几场橄榄球赛,从而更好地体验美国本土的学生生活。对于派对和饮酒,虽说也可依此来结交朋友,但是要注意点到为止,不要太过。还有要习惯使用美国人的社交网络(Social Networks),比如脸书(Facebook),推特( Twitter)和讯佳普(Skype),在这些上面或许能找到更多的共同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