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来到一所小学,他们从一至六年级各选3个班,对这18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未来发展趋势测验”。之后,罗森塔洋以赞许的口吻将一份“最有发展前途者”的名单交给了校长和相关老师,并叮嘱他们务必要保密。但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助手们对那18个班级的学生进行复试,结果凡是上了名单的学生,个个成绩有了较大的进步,且性格活泼开朗,自信心强,求知欲旺盛更乐于和别人打交道。
好的心理暗示对孩子至关重要,爸爸妈妈是孩子最早的老师,也是最信任的人,长期正面的暗示是让孩子变优秀的第一步。
马克●吐温听牧师演讲时,最初感觉牧师讲得好,打算捐款;10分钟后,牧师还没讲完,他不耐烦了,决定只捐些零钱;又过了10分钟牧师还没有讲完,他决定不捐了。在牧师终于结束演讲开始募捐时,过于气愤的马克●吐温不仅分文未捐,还从盘子里偷了2元钱。
而这种由于刺激过多或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逆反心理的现象,就是“超限效应”。
当孩子犯错,我们长期以同样的理由,同样的口吻去教育他时,他就会产生逆反心理,不仅不改正,还会变本加厉。这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父母说的:越不让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
515_0788.jpg" alt="" />
一位老人在一个小乡村里休养,但附近却住着一些十分顽皮的孩子,他们天天互相追逐打闹,喧哗的吵闹声使老人无法好好休息,在屡禁不止的情况下,老人想出了一个办法——他把孩子们都叫到一起,告诉他们谁叫的声音越大,谁得到的奖励就越多,他每次都根据孩子们吵闹的情况给予不同的奖励。到孩子们已经习惯于获取奖励的时候,老人开始逐渐减少所给的奖励,最后无论孩子们怎么吵,老人一分钱也不给。结果,孩子们认为受到的待遇越来越不公正,认为“不给钱了谁还给你叫”,再也不到老人所住的房子附近大声吵闹了。
这就是关于孩子取得成绩什么时候该奖怎么奖的问题了。当不正当的奖励机制成为孩子的学习动机,一旦动机没有了成绩也就下降了。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写过一则寓言,讲的是北风和南风比威风,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北风首先来一个冷风凛凛、寒冷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便把大家裹得紧紧的。南风则徐徐吹动,顿时风和日丽,行为因为觉得很暖和,所以开始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结果很明显,南风获得了胜利。
恐吓、体罚都不是正确的教育孩子的方式,“棍棒之下出孝子”这样的说法也早已过时。多点“人情味”式的表扬,温情教育也许更有效。
一只木桶想盛满水,必须每块木板都一样平齐且无破损,如果这只桶的木板中有一块不齐或者某块木板下面有破洞,这只桶就无法盛满水。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也可称为短板效应。
孩子需要综全发展,这点在成绩上表现尤为突出,孩子成绩的好坏是综合衡量的,而不取决于最好的那门学科。
社会心理学家所说的“霍桑效应”也就是所谓“宣泄效应”。1924年11月,以哈佛大学心理专家梅奥为首的研究小组进驻西屋(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的霍桑工厂,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这个厂请来包括心理学家在内的各种专家,在约两年的时间内找工人谈话两万余人次,耐心听取工人对管理的意见和抱怨,让他们尽情地宣泄出来。结果,霍桑厂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产,我们需要成为一个合格的倾听者,作为妈妈,要定期安排时间和孩子沟通谈心,当孩子的负面情绪得到宣泄,面对生活或学习将更加积极。
正在努力创建中,请耐心等待。。